在外交活动中,饮酒是司空见惯的事。周恩来在外交宴请活动的饮酒以及他对酒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国宴上饮酒
我首次亲眼看到周恩来喝酒是1967年,那是在欢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的国宴上。那时,国宴都是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宴会厅举办,主客双方领导人,都要上主席台发表正式讲话。周恩来在讲话结束时,提议大家为卡翁达总统健康、中赞友谊干杯。这时服务员及时把一杯茅台酒送到他手上。他在麦克风前举杯,出席宴会的中外宾客也一起举杯响应。接着他走下讲台,先到主桌的卡翁达总统以及其他赞比亚贵宾面前,举杯、碰杯、干杯。周恩来同人干杯时,总是面带微笑,友好地目视对方,但他从不勉强别人。如果客人不善饮酒,他总能谅解,说“能喝就喝,不能喝也没关系”。而他自己却从不马虎,如果“干杯”的话自己已说出口,就一定会喝完,决不应付人。
按照当时的礼宾习惯,外国驻华使节夫妇也应邀出席国宴。因此,在国宴上,总理除同国宾及其陪同人员干杯外,还常常走到使节席,同各国使节干杯。这既是一种礼节,也是总理接近外国使节、同他们谈话、做工作的好机会。每当总理同客人干杯时,礼宾人员、译员、宴会服务员,都会紧跟在总理身旁,各司其职。我看到,每当总理与客人互相敬酒时,总要规规矩矩抿一小口酒。我听服务员说,几十桌的宴会一圈走下来,总理要喝干十多杯茅台酒。
我在礼宾司工作期间,回乡探亲,乡亲们在同我聊天时最爱打听中央领导人在宴会上吃什么,喝什么酒等。有的乡亲说,在电影上看到周恩来在宴会上频频与外宾干杯,便说总理肯定很能喝酒,或者说他喝的不是酒,而是水。有的乡亲甚至想象说,大概有专人作“酒陪”,代表总理与外宾干杯。
据我所见,周恩来在向人祝酒干杯时,喝的都是真酒,从不会以水代酒。至于什么“酒陪”,我没见过,作为一名老礼宾工作人员,可以肯定地说,在外交宴会上不曾有,也不可能有“酒陪”。
醉酒莫斯科
据说,年轻时周恩来是有酒量的。能喝酒,难免有喝醉的时候,1954年4月他出席日内瓦会议经过莫斯科,赫鲁晓夫为他举行欢迎宴会。在当时中苏友好的气氛中,面对个个善饮的苏联领导人杯杯的敬酒,诚实的周恩来不好推脱,结果喝醉了,支持不住,发生呕吐。第二天酒醒后,周恩来做了自我批评,为此还专门向中央毛主席汇报了当时的情况并作了深刻检讨。
严厉批评劝酒、灌酒
鉴于自己的教训,周恩来作为中国外交领军人物,很注意教育部下,要求他们在外交活动中饮酒要节制,不可劝酒、灌酒,不可因喝酒耽误了正事。然而,有些人似乎并未把总理的劝诫放在心上,结果导致一桩不幸车祸发生。
1969年,外交部在国际俱乐部(原址在今北京市委对面)宴请阿尔巴尼亚大使和使馆人员。那时正是中阿友好的“蜜月”时期,宴会上觥筹交错,气氛十分热烈友好,茅台一杯接一杯。使馆二号人物——公使阿果力,来华任职才几个月,在宴会上表现尤其活跃。他曾任阿尔巴尼亚最高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秘书,来华后颇受中方重视。
我作为那次宴请活动的操办人,时至今日对现场的情景仍记得清清楚楚。只见中方人士频频举杯,祝“中阿友谊万古长青”;阿大使罗博、公使阿果力等人也频频干杯回应,表示中阿要“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特别是阿果力,满面红光,又说又笑,异常兴奋。宴会持续三个多小时,双方人员尽兴而归。
虽然喝了酒,阿果力仍坚持自己驾车回馆。他开的车由国际俱乐部出来北行,右转上长安街东行,过东单和方巾巷路口后,他开始从右边超车,结果撞死了骑车正常向东行驶的印刷机器厂工人金沛章。
周总理接到报告,非常生气,严厉批评外交部有关人员,说向客人灌酒是造成事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