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谈教科书
史地教育失败便是整个教育失败
当年明月、袁腾飞等历史通俗作家的走红,已反映出民众对于历史知识有着强烈的了解愿望。然而其中又不乏戏说历史和附和民间一般趣味的成分,同时史学界内公认的研究成果却难以传播到民众当中。
南方日报:张荫麟对当时的教科书一直非常不满意,当时就有人说过:“小学、中学和大学以及国民的历史教育都没有什么成绩……国民最基本的教育当然是史地的教育,史地教育的失败便是整个教育的失败。”如今,历史教科书的问题,是否有所好转?
李红岩:张荫麟这话既是对教科书现状予以批评,更是对教科书编纂提出更高要求。其实,晚清废除科举以来,新式教科书编纂一直在进步之中。在社会转型的大势下,新式教科书自夏曾佑、刘师培、柳诒征等人前驱先路,一直到今天,其最大的成绩,我以为就在于对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国家认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如今,学者们正努力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编纂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教科书。问题当然有,但成绩是主流。最大的问题,我以为是对优良传统的减损。具体说,我不赞成在历史教科书中减损乃至驱离关于近代革命的内容。
李欣荣:大学阶段重在博览群书,历史教科书的作用相对没有中小学那么重要。就十多年前的阅读印象而论,中小学教科书的弱点反而在于太有条理,同时内容取舍的标准或难得客观。此外,教员的讲授能做到深入浅出,授课活泼有趣,进而引发学生研读历史的趣味,或许更为重要。
南方日报:钱穆说过:“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对此您如何评价?
李红岩:历史是已然逝去的过去。常有人问,历史有什么用?对此,相关言论可以搜罗成几部大书。钱穆等大师浸淫历史最深,故感触最烈。他们这批学者念念不忘的共同主题,是历史与民族国家之关系。在他们看来,忘记历史,国将不国,人或为禽兽。故长言咏叹,心声共同,一以贯之。钱穆先生所说的“国史智识”,不是“负鼓盲翁”作场下的说书艺术(中国人从来不缺少这些东西),还是指国家民族意识。这个问题,晚清时期梁启超等人提倡通俗史学时就已经提出来了。这些命题,永远有其价值和意义。
李欣荣:钱穆此语虽然言于抗战时期,但对于当下仍有针砭时弊的作用。目前当年明月、袁腾飞等历史通俗作家的走红,已反映出民众对于历史知识有着强烈的了解愿望。然而其中又不乏戏说历史和附和民间一般趣味的成分,同时史学界内公认的研究成果却难以传播到民众当中,因此有必要加强学术成果的转化和传播工作,使得民众能够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养分。
南方日报记者金强林旭娜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金强 林旭娜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