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谈学术批评
当下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都有问题
正当而纯洁的学术批评绝不会树敌。正当而纯洁的学人绝不会把正当而纯洁的学术批评视为寇仇。呼吁教育部相关学风治理机构能真正动起来,办几个大案,震慑一下学术败类。
南方日报:张荫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学术大家的赏识?
李红岩:当然是因为张荫麟真有学问、真有才。前提是他进入了这个高层的学术圈子,而且为人好。人好、学问好、有见识,人不“捧”之,谁“捧”之?
李欣荣:张氏成名得益于不少同为粤籍的在京学人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梁启超、陈垣、容庚、容肇祖、伦明等人。在清华学习期间,得到《学衡》主编吴宓的赏识,进而受知于陈寅恪;后被陈氏推荐入北大和史语所,虽然未成,但已给傅斯年以深刻印象,在1935年被傅氏推荐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可见张氏获得的人脉支持跨越新、旧两面,有助于其及早成名。
南方日报:与学术大家大力提携相反的是,当下张荫麟学问才情乏人表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曹家齐:张荫麟先生当下之“知名度”与其学术贡献确实不对称。只因其去世太早,门下弟子难成规模,高足李埏、徐规等人也和乃师一样,醉心学问,非常低调。
李红岩:这也不奇怪吧。钱锺书先生说过,学术也有行情涨落。我知道文学领域有门文学社会学。其实,学术领域也应该有门“学术社会学”。相对来说,张荫麟还算是有人表彰的。不仅有博士、硕士写的论文,而且著作也出版了,文集达好几种。顺便说一句,我觉得台湾学者黎华赵许多年前写的专门研究张荫麟的硕士论文,至今依然是最优秀的。
李欣荣:其实张氏在港台的学术圈一直保持其影响和地位,文集和《中国史纲》也出版多次。中国大陆则是因为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学术传承的中断,而对张氏其人其事有所忽略。但是自八十年代以来,其高足李埏、徐规等先生发表论文,大力弘扬张氏之学。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陈润成教授和在下联手,先后编有“张荫麟研究”三部曲:《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已在去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印行;《张荫麟哲学论著集》即将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张荫麟全集》也将于明年年初正式出版。到时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对于张氏学术乃至广东学人成就的关注。
南方日报:张荫麟治学之初多以攻错商榷,并且很多都是大家,有“擒贼先擒王”的气势,能否评价一下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商榷之作的治学门径对初学者有何启示意义?
李红岩:相声中有句话,叫“抬杠学本事”。这当然是贬义。在学术界,用抬杠来出名,并且也确实学到了本事的人并不少。但张荫麟不属于这一类“下三滥”。张荫麟早年多与学术名家商榷,表明了他锐利的学术目光,令人钦佩。这里我觉得他最值得称道的成就,是批评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的论文中使用了“默证”。也就是说,你不能因为古书中没有记载某个东西,就说没有那个东西。我有个小师弟,写文章认为张荫麟的批评不成立。我认为还是成立的,这个批评从方法论上入手,是一个很致命的批评。对初学者来说,写评论文章可能是最好的读书门径。当然,不能有“抬杠学本事”的想法。别忘记,张荫麟先生的治学态度是非常严正的。
李欣荣:张氏投身学界之初,的确曾与诸多大家商榷,例如梁启超、胡适、朱希祖等人。这当然会给时人以深刻印象。不过张氏更多地是与学界新锐相商榷,或是就前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顾颉刚先生发表《古史辨》之时并非成名学者,张氏还是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反疑古意见;郭沫若流亡日本,其时不以史家知名,当其初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张氏即便身处美国留学,也撰文表达正反两面的看法。可见张氏并未有“擒贼先擒王”的想法而去选择批评对象;商榷有批评价值的作品,对事而不对人,这才是其商榷之作能够获得大名的主要原因。不过,对初学者而言,最好还是从正面立论,商榷之作不妨少作。
南方日报:张荫麟学术批判苛责,本应树敌无数,却赢得了很多人包括被批评者的赞誉乃至尊敬。反观当下,学术批判、学术打假困难重重、很不美妙,对此您有何评价?
李红岩:正当而纯洁的学术批评绝不会树敌。正当而纯洁的学人绝不会把正当而纯洁的学术批评视为寇仇。张荫麟的批评与被批评者之间,正印证了上面的判断。反观当下,古风不再,我以为批评与被批评者都有问题。为什么神圣而理所当然的打假在评价上形成了决然对立的两极?这本身不就说明打假者也有值得人们反思的地方吗?为什么许多明明是假的东西堂而皇之地获了奖?这不正说明造假之风的浓烈吗?我认为,政府必须重视学术打假的事情了。可喜的是,教育部等部门已经成立专门的学风治理机构,我呼吁他们能真正动起来,真正办几个大案,震慑一下那些学术败类。
李欣荣:学术评价只要言之成理,对事不对人,相信真正的学人必定不以为忤,反而会闻过则喜。学术打假招致暴力报复这样极端的事件毕竟罕见,建立一套成熟的学术评价机制更为急务,特别是注意评点学有专长之作,提高整体的学术水准,“假冒伪劣”的学术作品到时自然难以藏身于学界。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金强 林旭娜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