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也在很早就开始了。在叶嘉莹印象中,每当北平大雪之时,父亲常吟唱“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这也引发了她读诗的兴趣。11岁时,她就开始学作诗,并遵嘱用文言文写信给时在上海的父亲报告学习情况。
初中之后,母亲送了一套《词学小丛书》给她,其中收录的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引起她对词的爱好,继而无师自通地填起词来。
无怪乎此后她于大学中第一次交习作,便得到评语云:“写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七七事变”后第一堂课是涂改课本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其时“七七事变”爆发已有四年,国民政府逐步南迁,北平几乎都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中,学校教育尤受冲击。
“七七事变”爆发时,叶嘉莹尚在北平市立第二女中读书。暑假一过,“你就发现全变了,原来的校长、老师不见了,都换成新的人,英文课也减去一大半,改成日文课。”宣扬日中亲善的新课本还没编好,他们只好先用旧课本,开学第一天不讲课,就是拿着毛笔和墨盒,在老师监视下把旧课本的某某页撕掉,或者把某某页第几行涂掉。“历史和地理变动得最大,比如甲午之战不能按原来的讲了。”
当时的国立大学大都被敌伪统治,只有辅仁大学由于是天主教会主办的学校,不在其控制范围之内,仍有一部分不肯在敌伪学校任教的老师在校教书,这给叶嘉莹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正是在这里,她遇到在诗词道路上对她影响最大的老师,顾随先生。
顾随亦对叶嘉莹关怀有加,鼓励她发表作品,又常在她的作业后和诗酬答。一次发表作品前,顾随问她是否有笔名或别号,叶嘉莹受先生讲课常引佛书为说的影响正读佛学典籍,偶见有鸟名唤作“迦陵”,因发音与自己名字相近便取为别号,沿用至今。如今叶嘉莹天津的寓所内仍悬有匾额,上面是顾随手书的“迦陵”二字。
最令她铭记在心的,乃是1945年夏大学毕业后,收到顾师来信,希望她“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这给予叶嘉莹莫大的鼓励。此后无论她辗转到台北的数所大学任教,还是后来在美国、加拿大高校授课,及至上世纪70年代起返回大陆讲学,无不以顾随的诗词识见和对传统文化之钟爱为榜样,连其“跑野马”的讲课风格也沿袭下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刘芳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