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居中劝解的TugBey君究竟是谁,暂无史料可考,然而据他回复赞成“那第三个办法”判断,当为王星拱、陶孟和之一。
陈独秀对此表决结果的反应极为激烈,他在致胡适等人的公函中,坚决地说:
第三条办法,……自己停刊,不知孟和先生主张如此办法的理由何在?阅适之先生的信,北京同人主张停刊的并没有多少人,此层可不成问题。
第二条办法,弟虽离沪,却不是死了,弟在世一日,绝对不赞成第二条办法,因为我们不是军政府党人,便没有理由宣言可以不谈政治。
第一条办法,诸君尽可为之,此事於《新青年》无关,更不必商之於弟。若以为别办一杂志便无力再为《新青年》做文章,此层亦请诸君自决。弟甚希望诸君中仍有几位能继续为《新青年》做点文章,因为反对弟个人,便牵连到《新青年》杂志,似乎不大好。
一月九日
……至于决议之结果,我自然服从多数。(若“移京”和“别组”两说各占半数之时,则我仍站在“别组”一方面。)……所以此次之事,无论别组或移京,总而言之,我总不做文章的。(无论陈独秀、陈望道、胡适之……办,我是一概不做文章的。绝非反对谁某,实在是自己觉得浅陋。)
二月一日
1921年,在陈独秀的坚持下,《新青年》又移到广州后,陈氏写信给北京同人宣布《新青年》与他们断交,让他们自己另办一份杂志,并说明自己是不会为他们所办的新杂志写文章的。曾经志同道合,谈笑间直欲将旧文化的樯橹扫荡得灰飞烟灭的青年挚友们,终于各奔理想,分道扬镳。
私谊绵长
世人多感叹胡适与陈独秀半生情谊,终究由于《新青年》的分歧而决裂,然而我们从陈独秀在此后致胡适的信札,看到二位巨人的坦荡胸怀与相知相重的情谊,那些分歧和意见,便可置之一笑。
胡适在TugBxy的劝解信后,曾为“研究系”一事致信陈独秀,说“你真是一个卤莽的人!我实在有点怪你。你在北京的日子也很久了,何以竟深信外间那种绝对无稽的谣言!……我究竟不深怪你,因为你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好朋友。”
陈独秀也坦诚地说:“你要我对于朋友不要太多疑,我承认是我应该时常不可忘却的忠告,但我总是时时提心吊胆,恐怕我的好朋友书呆子为政客所利用。”
胡适与陈独秀在报纸文章中针锋相对,互相批评,并未就此疏远冷淡,书信往来不断,依旧怀着对彼此的敬佩与信赖,君子之交,深厚绵长。
在广东期间,陈独秀曾拜托胡适邀请陶孟和顾孟馀前来广东办学,甚至希望在广州实践杜威的新教育法。
一涵(即高一涵)、适之兄:
……弟颇希望孟和兄能来此办师范,孟馀(即顾孟馀)兄能来此办工科大学,请适之兄向顾、陶二君一商。
师范必附属小学及幼稚园,我十分盼望杜威先生能派一人来实验他的新教育法,此事也请适之兄商之杜威先生。
十二月廿一日
即使胡适已脱离《新青年》编辑部,新书刊出之后,陈独秀也按时寄送胡适等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