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纽约艺术作品无处不在 地铁免费供艺术家表演

2012年02月22日 08:44
来源:新京报 作者:金煜 储信艳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纽约“高线”公园。

“在纽约,天上掉下块砖头,不是砸到银行家,就是砸到艺术家。”正如谚语所说的那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艺术在纽约蓬勃发展开来。过去50年间,哪怕在经济衰退时,也不断有全美和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被吸引到这个城市,令其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艺术之都。

纽约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不断吸引艺术家前来“朝圣”?为何整座城市,从政府到民间机构,从有钱人到普通老百姓都热爱艺术?本报记者走进纽约,探访这座艺术之都的独特基因。

【秘笈】1  基金会提供廉价工作室

走在北京798艺术区里,会感到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氛。不过,走出了艺术区的围墙,艺术离人们越来越远。而走在纽约很多地方,却有种艺术区无处不在的感觉。在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岛上,无论在公园里、地铁上、街道旁还是大公司门口,到处都可以看到艺术作品,这些公共性质的艺术品,似乎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在曼哈顿岛之外的布鲁克林区,遍布各类如方方正正的旧工厂,日落后,建筑物中的落地窗一扇扇亮了起来,白闪闪的房间里往往隐约能看到一些未完成的绘画和雕塑。久居纽约的华人艺术家林延告诉记者,这些厂房里的房间,现在很多都被艺术家租用了作为工作室,很多人并非专职艺术家,白天,他们是教师、设计师、公司职员甚至招待员,夜里,他们没有呆在家里,跑到这个静静的社区,躲在自己的工作室创作艺术。

林延说,“很少有艺术家能够靠卖画为生,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对他们来说,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林延1993年就来到纽约追求艺术梦想,她的工作室就在布鲁克林一个厂房大楼里,40平米的工作室中,布满了用宣纸等传统材料制作的现代抽象装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的艺术家都聚集在曼哈顿岛中城的东村,那个时候,东村又脏又乱,但房价非常便宜。然而今天,东村变干净了,但要租一套可以拿来做工作室的小单间,月租往往要高达3000美元,在曼哈顿之外的布鲁克林,房租可以低上三分之一。

采访当天,记者随林延来到一个名为伊丽莎白艺术基金会的聚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互相打着招呼。这个基金会为了支持艺术家,为他们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岛中心地段提供廉价的工作室,月租甚至可以降到1000美元。中国艺术家宋昕就申请下了一个二十多平米的空间,地上布满了各类彩色的玻璃装置,玻璃内是精致细腻的剪花,她申请了纽约地铁管理局的艺术项目,这些装置将会被悬挂在一处地铁站中。

【秘笈】2  地铁免费供艺术家表演

在纽约街头,只要留意,很容易就能发现公园里的钢琴青年、地铁站内的鼓手和舞者。在普通人眼里,这些街头艺术像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盆般自然无奇,休息时逛逛艺术馆,或者在赶地铁时驻足观赏一段舞蹈,扔下一两美元。如果上前询问,当街表演的人会拿出名片,或精致或简陋,上面的联系方式一应俱全,大部分还有自己的网页。记者一天之内,在曼哈顿逛了一圈,碰到不少民间艺术家。

在位于纽约的华盛顿广场公园,记者遇到了自称“疯狂钢琴青年”的科林·哈吉斯。哈吉斯的表演已经结束,正准备将钢琴收拾好搬走。“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来这里弹钢琴,我喜欢音乐。休息的时候不干什么,想一些哲学问题。” 哈吉斯说。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北京798 艺术基金会 艺术作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