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故事》,和孙悟空一起看中国
1980年代,已年近90岁的伊文思再次来到了中国。这一次他选择了中国西部苍凉悠远的沙漠,历经沧桑的他将摄影机对准的是一个几乎无法拍摄的对象——风。
《风的故事》的主角是位老人,在上个世纪末诞生于一个努力驯服风和大海的国家。带着一台摄像机,老人游历于整个20世纪。他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将自己拍下的展现给世界。暮年,他启程前往中国。他那疯狂的念头就是去拍摄风。这部带有自传意味的纪录电影,将伊文思对中国的激情展露无疑。
生于荷兰的伊文思,从小就在和风赛跑,熟知风的力量。风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力量,甚至是一种精神。在电影界,伊文思的绰号之一就是“飞翔的荷兰人”。为了寻找这种力量,他来到中国,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去寻找这种风。罗丽丹说:“伊文思在法国也拍过关于风的影片,但拍不出想要的感觉,于是我提议去中国拍,比较中西方的文明,通过风在两种文化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的观点是,风在摧毁事物之后,也创造了条件去建立一些新的事物。”
在影片中,白发苍苍的伊文思和孙悟空一起,在中国的历史和传说中任意穿越。李白、嫦娥、长城、兵马俑,这些古老的意向和现实的中国不断叠加,组成了一幅幅超现实主义的画面。中国文化中最有生命力,也最为西方观众熟悉的孙悟空,成为风的使者。伊文思认为中国形象中孙悟空是最有创造性的。经过和中国半个世纪的交往,他最后跨越了现实的意识形态,进入文化层面的融合,成为欧洲文化评论界认为是“对中国认识最深刻的西方人”之一。
经过4年的艰苦拍摄,1988年电影《风的故事》在第4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并荣获金狮奖。90岁的伊文思用他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将他在半个世纪里所领悟的中国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次年6月28日,伊文思在巴黎去世。从193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随后的50年中,他继续着同中国人的往来。在西方电影人之中,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像伊文思这样。
相关链接 以新中国为主题的海外纪录片
《北京的星期天》(1956年 法国)
导演:克里斯·马克
简介:影片在20分钟的篇幅里,将时空浓缩到一天中,多角度地展现了共和国诞生之初首都北京的朝气蓬勃的面貌。
街道上老式的人力车和马车,天桥耍着大刀的艺人,天真活泼的孩子以及热闹的国庆游行,这些镜头是那个年代的珍贵历史写照。影片的中文顾问是被誉为“新浪潮祖母”的法国著名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充满浓郁中国情调的北京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两位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仅从影片海报上的错别字就能看出那时的西方电影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知半解。
作者:王磊 编辑:严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