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歌”未终结
“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民主与科学已经成为这块圣地不朽的魂灵。”北大中文系谢冕教授曾在《精神的魅力》一书中,深情地赞美他的母校北京大学。这番礼赞同样—或者更为贴切地—应该镌刻在西南联大的纪念碑上。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两所大学之间无法割舍的血脉关系,更因为西南联大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紧要时刻,担当起一所大学最崇高的使命:让文明的火种在黑暗的年代里传承不绝。正如西南联大校歌所咏唱的那样:“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而一个时代、几代学人所凝聚的人文风骨,竟成了令后世高山仰止的绝世楷模。
再次来到云南师大的后院已是清明节的晌午,湛蓝的天空下,很多年轻人站在校园尽头的“一二·一”烈士墓前,祭奠63年前为民主牺牲的四名殉难者:南菁中学教师于再、西南联大师院学生潘琰、李鲁连和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他们都是在“一二·一”惨案中因军统特务袭击联大校舍而蒙难的热血青年。清风呜咽地拂过林梢,将纪念碑前的花圈吹得瑟索有声。一位老人孤独地立在张华昌烈士的墓前,吃力地将一张白色的挽联铺在水泥修砌的墓台上,再摆好两束鲜花、几枚水果,又将一瓶白酒倾洒在地上,最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英年早逝实堪哀,心碎魂断思亲人。今年清明胞兄祭,往后祭扫知谁人。”老人见我肃立在旁,便轻轻念出挽联上的诗句,他是张华昌的哥哥张德昌。每年清明时节,他都会来到这座坟前,看望这位少年夭折的兄弟。
最后一次站在云南师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映入眼帘的依然是冯友兰先生那篇挺拔俊朗的辞章:“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这所大学虽曾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连同其学术传统被长期蓄意地遗弃,但它的生机却从未彻底根绝。终有一日,西南联大的血脉将再度贲张跃动,带着自由的潮声与书声,带着几代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这首起兴于翠湖之畔的西南联大“未央歌”,或许永远也不会终结。
作者系编剧、导演、独立制片人、自由撰稿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