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出的古代世界
“鹿塬形胜占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渔唱不离烟霭外,人家长在图画中。”清代高陵知县丁应松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高陵的风景。其中“二水”指的就是泾河和渭河,这曾是陕西最重要的两条河流。
古代人类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流域为发源地,杨官寨村就位于泾渭两大河流汇合处西面。“渭河的支流比较多,仅与秦岭有关的支流就有70 多条。一般情况下,在这些支流两侧的阶地上都有仰韶时期居址,其数量堪比现在的村落。渭河就像一条大项链,维系着一颗颗如珍珠般点缀着的仰韶村落。”王炜林介绍道。为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泾渭工业园内设立了泾渭考古基地。
2004 年5 月,泾渭工业园决定实施南面路段的延伸工程。在没有通知考古研究院的情况下,几辆大型挖土机开动了。随着挖土机“轰”地一声铲下去,人们惊奇地看到,在翻起的黄土中,夹带着无数碎陶片,其中有的陶片上还有艳丽的色彩。
得到消息的王炜林迅速赶到了现场,“土不是一般的黄土,从地下翻出来的都是灰土,这意味着这个地方是个大灰坑。”王炜林最初的判断,这里可能是古代人类活动的一个遗址,或许就是另一个姜寨。姜寨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掘最彻底的一个遗址,面积为5 万平方米。灰坑就是古代人的“垃圾坑”,“过去人类的很多活动都需要挖洞穴,比如储存什么东西,或者为了取土。后来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坑逐渐被填平,但其中经常埋藏着当时人们生活的遗留品,比如陶器的残片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人们的活动内容。这种坑的土质都发灰,所以叫灰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李岗接着解释。
而那些挖出来的陶片经专家鉴定,被认为是庙底沟时期和半坡四期文化的产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随即成立了一个杨官寨考古队,王炜林任领队。通过地面探查后,考古队把这个遗址的范围界定为80 多万平方米。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但杨官寨考古队的工作还是受到了重重压力。
泾渭工业园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西安市高陵县政府联合共建的重点发展园区之一,遗址所在的土地原本已被划为“工业用地”。一个大灰坑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急着动工建设的企业并不愿意为一个未知的结果等上好几年。“我们当时也不敢肯定什么,只知道要先交涉,把涉及到遗址安全的工业建设都停下来。”回忆起当时与工业园区的交涉,王炜林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保住“杨官寨遗址”,王炜林和考古队租住在杨官寨村村民的房子里。从2004 年起,他们日夜守在遗址旁。他们搬来陕西省文物局领导,请来专家论证遗址的重要性,多次交涉,企业总算答应暂停施工。但晚上,他们刚躺下,推土机就开始“轰隆”作业。“他们不时地去推一下,希望造成既定事实。”一方面是园区企业的不理解,一方面是一个看起来更像个工地的遗址,王炜林曾经一度差点放弃。“这边我们最终还是没保住,厂房已经全部建立起来了,下面的东西全毁了。”王炜林指着遗址南面的建筑,一脸痛心。
在杨官寨入选“2008 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陕西有个记者曾问他:“你发现这么重要的东西,激动不激动?”“我实在激动不起来,因为我不知道能不能保住它。”王炜林当时这样回答。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刘牧洋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