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会如何看待鲁迅文章的“退出”
于急剧变化的年代里,鲁迅依旧难以被重构。尽管先生早就在《野草》中唯愿自己的文章速朽,但关于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进退”,总能轻易地激荡起舆情的涟漪。
近日,有报道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减少,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当中,去年还存在的唯一一篇鲁迅的作品—散文诗《风筝》被删除。其余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地减少。但记者在山东调查发现:莱芜、烟台、威海、淄博,以及济宁、泰安、青岛部分县市实行义务教育“五四”制的学校均使用的是鲁教版语文教材,该版本并未改版,鲁迅文章得以保留。
又一次,网友在热议着鲁迅文章的“退出”,在热议中表达着温情与敬意。关于“撤退”,围观者其实是在担心“鲁迅”从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中心逐渐淡出,成为无法被容忍的文化行为。在此种几乎一触即发的情感反射背后,隐藏的是固化的认知。观察者在为鲁迅争得课本中“应有”的分量与位置,也是希望现实的批判精神代际相传。
我理解那些不约而同的诉求,但依旧以为它可能陷足于某种过度诠释。不难被辨析的常识在于:删除一篇鲁迅的散文,就代表着“民族魂”远离了中小学的课堂吗?鲁迅先生的现实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杂文和小说之中,并且,有新闻报道也表示,尽管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减少一篇,但又增加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所占分量”其实并无多少区别,鲁迅先生依旧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顾名思义,教科书是在系统性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它也因此“兹事体大”。但无论如何,教科书的修订不能偏离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自然非“陈旧之作”,但让更多的现代性文章进入中小学的教科书中,这应该是一种必然的修订趋势,也必然会对此前大量存在的鲁迅作品造成冲击。如此之下,一篇鲁迅散文的退出,并不值得莫名惊诧。
看待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留存,我们不妨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事实上,当其作品“撤退”每每引发争议,这已是看得见的昭示:所谓鲁迅,其实早已深刻融化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中,他并不会因教科书事件而稍稍“消失”。有网友曾经在类似的“退出”新闻后留言:鲁迅会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退出”?我们无法回答此种虚拟的发问,但先生定会反对用单一的情感化来批判现实。 王聃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