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邓晓芒:贾平凹《废都》完全是性幻想 像看三级片

2013年05月31日 12:02
来源:时代周报

邓晓芒,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初中毕业后当过十年知青、五年民工和搬运工,1979年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长期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89年评为教授。主攻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旁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创立新实践论美学和新批判主义。代表作有《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康德哲学诸问题》、《灵之舞》、《人之镜》、《灵魂之旅》等,译著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2009年转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报记者 李怀宇 发自武汉

邓晓芒长期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2009年12月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至今仍住在武汉大学的教师住宅区里。环顾当今学界,他感慨中国学者的使命意识太差:“大部分中国学者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在国内学术界排名第几,在那个领域有没有话语权,开会的时候抢不抢得到话筒,都关心话语权的问题。话语就是权力,所以基本上都在争权夺利,学术政治化,学者一个个像政客一样。我们这些人被边缘化了,我也不在中心。”

李泽厚没有褪掉时代印记

邓晓芒的父母是革命干部,妹妹邓小华后来成了著名作家残雪。1957年父母被打成右派,致使邓晓芒1964年初中毕业后无法读高中,从此在僻远的乡村干农活。他在乡下转了几个地方,当了十年知青。病退回城后当民工,修马路,打地基。

虽然失学,邓晓芒有意识地自学,找到一些流落到社会上的书,潜心攻读。他说:“我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是一种优势,因为排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教育,把那些教育付出的精力节约下来了。体力劳动就是锻炼身体,闲下来我就看书。”当时马列的书到处都有,邓晓芒就钻研马列。邓晓芒对黑格尔的书读得比较认真,后来又接触到康德,做了很多笔记、眉批,觉得哲学能解决很多思想问题。

恢复高考之后,邓晓芒觉得自己在哲学方面下的功夫最多,决定报考哲学研究生。1978年考研,他考上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但是他父母的右派问题还没解决,政审没有过关。1979年,他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成为西哲名师陈修斋和杨祖陶的研究生。邓晓芒以初中学历直接考上研究生的例子在同代人中并非少数,当年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唐翼明、易中天等人也有相似的教育经历。

在武汉大学,邓晓芒看小说,写评论,哲学的兴趣则渐渐专注于康德和黑格尔。他的硕士论文是研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谈美学:“我觉得康德美学跟我的审美观非常接近,就从这里进入到康德哲学,进入到德国古典哲学。”

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思想争论的热潮。邓晓芒自称是“旁观者”,但围观者清:“李泽厚他们争论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这些问题,我们都插不上嘴。但是我觉得很荒唐,原先我们被所谓的黑格尔压得透不过气了,就觉得康德的不可知论好像还开放一些。其实他们都是大哲学家,德国人从来没有人说:我们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反正读哲学系,这些都是经典。”

邓晓芒1978年在水电安装公司搞搬运的时候,曾给李泽厚写过一封18000字的信,批评李以前的一篇美学文章,李很客气地给他回了信。后来两人还见过面。邓晓芒说:“李泽厚在(上世纪)80年代影响很大。他的书都是经典,都是案头书。《批判哲学的批判》讲康德哲学,哲学系学生都要看的。中文系的和搞美学的必看《美的历程》。我对《批判哲学的批判》也有很多批判,但是也承认,虽然有一点意识形态,但在那个时候是非常难得的。李泽厚的文风影响了一大批人。”而对(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李泽厚,邓晓芒认为影响越来越小:“现在大家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了,以前就是他一个窗口,后来大家都能自己获取信息了,所以他的作用就不太明显了。再加上,他的起点还没有完全脱开那个时代给他打下的烙印,他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理解已经定型了。当然后来他也想改,年纪大了,恐怕还受一些局限。90年代以后各种各样的美学都出来了,把他撇在一边,也不跟他争。我和易中天倒是还想恢复实践美学,但是认为李泽厚的思路不行,要来个彻底的改造。”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邓晓芒 后现代 精神建构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