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理查德·耶茨小说:经济繁荣中美国的摩登与浮躁

2011年07月07日 10:35
来源:time-weekly.com 作者:理查德·耶茨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在两年前,大部分中国读者都不知道理查德·耶茨这个作家是何许人也,即便是如今,在网络上还是搜索不到这个名字的百科词条。《革命之路》这部电影或许让人难忘,《十一种孤独》也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但是理查德·耶茨这个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焦虑时代”在中国还是知者寥寥。

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史就是一部颓废、消极、破灭、失落、孤独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美国文学,无论是扣上“爵士时代”、“迷惘的一代”还是“垮掉的一代”、“焦虑时代”这些帽子,但本质上还是摆脱不掉这些关键词的。因此,诸如菲茨杰拉德的幻灭、海明威的冷硬、凯鲁亚克的颓废、耶茨的孤独、卡佛的极简都是一脉相承的。

我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耶茨的其他作品,因此阅读的时候也就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整部小说看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耶茨的纯粹。绝大部分作家都会把思想注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而耶茨的小说不是这样,我觉得他只是单纯地说故事、刻画人物、描摹社会,至于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体会,那绝对不是作者刻意传达给你的。

这部《年轻的心在哭泣》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我现在还很难概括——思考婚姻?男女主人公在故事三分之一处已然离婚;描摹孤独?耶茨的每一部小说,美国文学的大部分作品反映的都是这个;讲述成长?倒是有几分这样的意味,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并没有什么成长。在我看来,小说是通过对于男女主人公失败婚姻前后的描述,通过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表现了人生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的阵痛。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达文波特夫妇由结合到离异的短暂婚姻生活,第二部分讲述了露西·达文波特的婚后生活,第三部分讲述了迈克尔·达文波特的婚后生活。后面两个部分在某些情节和个别人物上有着联系,但也可以分别看作两段故事。耶茨在小说中没有使用任何叙述技巧,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意想不到的情节,他只是对于普通人平凡生活的客观讲述,这也是我最喜欢耶茨的地方。

我觉得小说可以写得浅显,也可以写得深刻,但这不是靠词汇、情节、技巧来表现的。耶茨的小说很深刻,直击读者内心,但是往往只是对事情简单的陈述而已。可以说耶茨和菲茨杰拉德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充满才华,作品让读者有亲切感,酗酒,精神崩溃等等。虽然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就像菲茨杰拉德笔下“美国梦”的幻灭一般,耶茨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击碎“美国梦”式的生活。

前段时间读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其中说,好的小说有一种宿命感,而中国具有宿命感的小说不多,而耶茨这本《年轻的心在哭泣》就具备明显的宿命感。宿命感是什么?是你在阅读的时候就知道达文波特夫妇不会白头偕老,但是你也知道他们不会形同陌路,你还能猜到无论中间有多少小插曲,两个人最终不可能得到幸福,结局注定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宿命感越强的小说越是能触及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耶茨的小说不但好在形式上、宿命感上,同时还表现在时代感上。“爵士时代”就处在一战结束与“大萧条”之间那个摩登而浮躁的时代中,而耶茨笔下刻画的是二战之后经济繁荣的景象中人们内心世界的虚无。可以说读美国每一个时代的作品对我们中国读者都会有所触动,因为我们现在正在重新经历美国人以前经历的那些生活,那种光鲜外表下的空洞。

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耶茨的书一经介绍到国内就取得了不俗的反响,我相信在中国耶茨很快就会拥有不逊于菲茨杰拉德、凯鲁亚克、卡佛的地位。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耶茨 美国梦 小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