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裔美国文学:两种文明急剧冲突超越东西方
阿拉伯裔美国文学是在19世纪末期以来阿拉伯世界向美国的移民浪潮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由生活在美国的阿拉伯移民及其后裔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反映了阿拉伯裔美国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美国的第一次阿拉伯移民浪潮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直至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来自大叙利亚地区的基督教马龙派、麦尔基派和希腊正教等教派。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原籍社会的中下层,文化水平不高,往往以赚钱后返乡为目的。因而他们常通过流动性的沿街叫卖小商品以获取利润,只是一些暂时居留美国的短期“逗留者”。“一战”的爆发切断了他们与故乡的联系,随着大多数人返乡愿望的落空,这些阿拉伯人做出长期居留美国的打算,从事开货店或进工厂做工的长期职业,并且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以谋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侨民组成的“旅美派”作家,旅美派作家多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双语创作,不仅直接影响了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在美洲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地域上讲,旅美派文学有两个中心:北美以纽约为中心,南美以巴西为中心。以纽约为中心的旅美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爱敏·雷哈尼(Ameen Rihani,1876-1940)和哈利勒·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
20世纪下半叶,阿拉伯世界掀起向西方世界第二次移民浪潮,同时,伴随着美国“重写文学史”的进程和当代多元文化景观中对少数族裔群体的关注,秉承了纪伯伦等20世纪早期阿拉伯英语移民文学传统的当代阿拉伯裔美国文学迅速崛起,在美国文学批评界中越来越引人瞩目。这些出生于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当代的阿拉伯裔作家,不仅创作作品数量众多,而且不乏进入美国文学主流、获“国家图书奖”等各种奖项的优秀人选。其代表作家有塞缪尔·海佐(Samuel Hazo,1928-)、约瑟夫·阿瓦德(Joseph Awad,1929-)、尤金·保罗·纳赛尔(Eugene Paul Nasser,1935-)等。
不同于早期移民很强的经济动因,20世纪40年代末期以来的阿拉伯移民浪潮具有很强的政治动因。在历次阿以战争中受害的巴勒斯坦难民和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黎巴嫩内战造成的穆斯林移民,构成了该时期阿拉伯移民的主要群体。这一时期阿拉伯移民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他们与第一、第二代阿拉伯移民后裔一起,开始建立美国的阿拉伯裔组织,并自觉维护阿拉伯传统观念和西方大众媒体中的阿拉伯民族形象。巴勒斯坦问题、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海湾战争、1987年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和“9·11事件”等历史背景,都使美国的阿拉伯裔群体越来越具有政治化倾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拉伯裔美国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开始出现在美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已成为美国文学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阿拉伯裔美国文学”这一概念是伴随着具有明显族裔身份意识的阿拉伯裔美国文学选集和批评的产生出现的。该称谓最早出现在1982年由格雷戈里·奥法里编辑的一本小集子里,题目是《卷葡萄叶:当代阿拉伯裔美国诗人诗册》(Wrapping the Grape Leaves:A Sheaf of Contemporary Arab-American Poets)。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具有代表性的3部阿拉伯裔美国文学选集相继出版,这标志着阿拉伯裔美国文学已经作为独立的文学类型出现在美国文学中。这3部文学选集是《葡萄叶:百年美国阿拉伯裔诗人诗集》(Grape Leaves:A Century of Arab-American Poetry,1988)、《我们祖母的食物:美国和加拿大阿拉伯裔女性主义写作》(Food for Our Grandmothers:Writings by Arab-American and Arab-Canadian Feminists,1994)和《纪伯伦之后:阿拉伯裔美国文学新作选》(Post Gibran:Anthology of New Arab American Writing,1999)。
2004年,美国阿拉伯裔女性作家作品集《山鲁佐德的遗产:美国阿拉伯裔女性写作》(Scheherazade′s Legacy:Arab and Arab American Women on Writing)出版,其中收录了阿拉伯裔女性作家爱特尔·阿德南(Etel Adnan,1925-)、D.H。梅尔海姆(D.H.Melhem,1926-)、诺米·什哈布·奈(Naomi Shihab Nye,1952-)、艾尔麦兹·阿宾娜德(Elmaz Abinader,1954-)的作品。该作品集的出版表明:美国当代阿拉伯裔女性作家已形成一个引人瞩目的创作群体。
总体而言,现有英语世界的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研究主要表现在早期英语移民文学研究、整体性研究和女性作家研究三个方面。
阿拉伯裔美国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兴起,首先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该文学的开创者爱敏·雷哈尼的重新挖掘。而早期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的另一位代表作家纪伯伦,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旅美派作家。然而,20世纪上半叶英语世界的纪伯伦研究,多局限于报刊杂志的述评性介绍,研究和评介者也多来自于美国主流批评界,常从“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出发,以猎奇心理看待纪伯伦文学中的“东方特质”。直至20世纪90年代,纪伯伦被西方学者特别是阿拉伯裔学者重新挖掘,作品也被当做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的奠基性作品,重新得到关注。
除了1999年由“哈利勒·纪伯伦科研项目”举办的第一次国际性的纪伯伦研究学术会议外,较突出的是1998年连续出版的3部英语纪伯伦传记作品《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Kahlil Gibran:His Life and World )、《哈利勒·纪伯伦:人和诗人》(Kahlil Gibran:Man and Poet )和《先知——哈利勒·纪伯伦的生活和时代》(Prophet——The Life and Times of Kahlil Gibran ),这3部作品都秉承了在移民身份背景下研究纪伯伦的特点。
相比较美国黑人文学和华人文学研究,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研究仍处于较边缘的地位。而且或许是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上的原因,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的“近东”文学,常被排斥出亚裔文学的疆域。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亚裔文学”文集和批评中,“亚裔”通常指的是来自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族裔文学,阿拉伯裔美国文学常不被涵盖其中。直至2009年出版的《格林伍德亚裔美国文学百科全书》,阿拉伯裔美国文学才被列入其中。而在重写文学史进程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经常涉及的是非裔、亚裔、印度裔、墨西哥裔和波多黎各裔等少数族裔文学,很少提及阿拉伯裔文学,这一现状不仅与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的文学交流史价值不相符,而且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文化典型性。
由于地理、宗教、政治和历史的原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历来最为密切,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冲突,一直是文化交流史上最具吸引力的话题之一。这种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两种文化之间持续的、深刻的“冲突”。但有趣而且引人深思的是,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学交流,却向来以一种积极的、互补的、融通的态势发展。从中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就从未停止过,而阿拉伯裔美国文学,应该说是两种文化的文学交流在20世纪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的阿拉伯裔美国文学,在10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传统。例如,政论题材写作和现实关怀、超越“东西方”的文化统一性思想、以诗歌为主要载体的苏菲神秘主义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历史记忆等等。阿拉伯裔美国作家的文学创作,与阿拉伯裔美国历史、政治、批评(例如著名的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爱德华·赛义德)等等,形成了互证互释、相互补充的关系,具有相当强的文化价值、诗学价值和文学交流史意义。(马 征)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