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遵义归来,虽然身体已脱离那片土地,但心依旧处在那个特殊的、不同于京城的氛围里。她叮嘱着我,警示着我,让我不安和奋进。作为一名文学老兵,我用红色的历史和革命诉求,一再审视、打量自己,今后该怎么写?文化传统乃至诗歌传统该怎样继承?又如何创新?才会使我们笔下的诗跟上时代的节拍,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成为激励心灵、抚慰心灵的良药,这些是我当下的思考。
首先我想到,文学只创造一种营养,叫高尚。只此一种,别无二致。文学的高尚品格,我以为是一个千古不衰的传统。这个高尚品格所涵盖的引领精神、启悟精神、真善美精神及正义、怜悯、博爱、施善……都是非常好的传统。我们不论身处何种时代,只要有人类生存,文学的这种营养不可缺失。即便在当下,物质丰富了,生活现代化了,但不应有“神马都是浮云”的消极和不屑,更不应该被物欲横流所俘虏。让人们有尊严地生活,充满希望地生活,奋发地生活,这也许是文学的责任。
诗人有四种精神不能丢。骨气:主正义,伸正气;品格:品正乃格高,品高乃诗高,慈悲善怀;超越:舍小我,张大我,融入社会主流,天人合一;担当:诗人不是救世主,但他是大众的眼睛,诗人用个性话语营造形象,展示意境,指点迷津,导向光明。诗人要站在人类精神高地上,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切记脚下的土地。
诗人有三种营养不能缺。铁:铁是正气、骨气,铁是尊严、自重。钙:钙是生活。是饱含辛酸苦乐年华的民众心态,是强烈的时代精神下的生活氛围,是时代特色的油盐酱醋茶背后的未来意义指向。乳:乳是传统,是中华文化之根。缺母乳的孩子不健康,拒绝传统的诗人是不健全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生活。拥有浓厚的生活,这是一切文学作品应有的传统。作为进入文学作品中的生活,不是抓一把就是,而是提炼后的精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的诗人误以为“我”即生活,不出高楼就有生活,所以,门把、衣扣、内衣、胸罩,都可以写成诗推向社会,大错特错了。毛泽东在《讲话》中告诫我们,一定要深入生活,而且深入火热的生活,熟悉人、熟悉历史,熟悉风俗习惯,做一位有出息的文艺家。道理很简单,生活是文学之母、创作之根。我呼吁“让诗下楼,接地气”,让诗人充实起来,让诗坚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