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近日推出的《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电视“鉴宝”节目无权对出土文物进行估价和鉴定,其出具的相关证明不具有效性,只有文物鉴定委员会才有资格鉴定文物历史年限和价值……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报告对荧屏“鉴宝”节目是重重一击,犹如釜底抽薪。
专家作假当贩子
5月29日,上海博物馆一位文博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在各大电视“鉴宝”节目中露面的所谓鉴定专家,其实都不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这些电视节目其实也不具备鉴定资格。目前国内文物市场已经很乱,这类节目又出来哄抬价格实在不应该。他说,上海博物馆对这类节目是坚决抵制的,也不允许自己的馆员去当荧屏文物贩子。
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兴起,“鉴宝”节目在荧屏上迅速崛起。江苏卫视最早在2002年推出《家有宝物》栏目。此后,央视有《鉴宝》、北京卫视有《天下收藏》、凤凰卫视有《投资收藏》、湖南卫视有《艺术玩家》、天津电视台有《艺品藏拍》、吉林卫视有《找你》、湖南台有《艺术玩家》、浙江台有《宝藏》、昆明台有《盛世典藏》等,最多时全国“鉴宝”节目达50多个。
由于商业利益渗入,有些“鉴宝”节目发生了变味,致使“专家作假”“充满铜臭味”的质疑声不断上升。有的节目请来某些专家乱估价,利用荧屏设“古董骗局”,把赝品当真品,进行坑蒙拐骗,充当文物贩子,甚至进行幕后黑金交易,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拜金主义不足取
实际上,甚至连央视的《鉴宝》一度也深陷信誉危机。有一幅吴作人《牧牛图》在节目现场被专家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吴作人妻子、书画家萧淑芳等均认为该画是伪作。此事在收藏界引起巨大反响。2009年10月,央视《鉴宝》悄然停播。
艺术人文频道《博物志》制片人程莹说,现在“鉴宝”类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看不到文物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有的甚至开出所谓“鉴定证书”,把镜头只盯着商业价格进行炒作,给市场带来了混乱。因此,《博物志》从来不说价格,以防节目被人利用。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表示:“眼下电视台流行的收藏鉴宝节目,不注重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只关注它值多少银子。这类节目对收藏文物是一种赌博性投资的拜金主义宣传,应该引起关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也炮轰“鉴宝”节目。她说,曾和上过“鉴宝”类节目的考古专家接触,得知主持人总是希望他们把文物的价格尽量报高,这样可以吸引眼球。而且民间并没有那么多宝物,有时是从文物单位借来宝物后放在老百姓手里做节目。“在大量该类节目的炒作下,导致有了类似赌博的感觉,造成全民收藏热。”
荧屏造假是犯罪
由于“鉴宝”类节目涉嫌专家与电视台共玩猫腻,有网友发帖呼吁,艺术品打假应该从电视节目开始。由此,记者想到去年10月美国发生的一起荧屏案例,63岁的电视拍卖师詹姆斯·莫布利在洛杉矶法庭承认,其主持的电视节目为一家艺术珍品画廊拍卖赝品,四年内卖出了两千万美元的伪造艺术品,其中包括毕加索的赝品。莫布利也因此被判入狱五年。
由此可见,“鉴宝”类节目的造假现象,其实就是一种犯罪行为。有的专家借助电视这一平台,以开证书来赚钱。有的节目故意定价过高甚至拍卖赝品,从中获利。因此,来自北京的这一报告告诫人们,这些“鉴宝”类节目根本不具备鉴定资格,这不仅给荧屏“鉴宝”热泼了冷水,同时也对观众进行了善意提醒,荧屏“古董骗局”何时休?值得人们思考,因为,电视节目毕竟不是鉴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