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昨天《羊城晚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新版《水浒传》在广东热播的盛况。新版亮点,在其对原版的“净化”上———仅从报道的“知音体”标题中就能略知一二:《不野不蛮,他们都是“德艺双馨”的好男儿》、《不淫不荡,她们都是“追求真爱”的新女性》。具体表现为:武松打虎不见血腥场面,鲁达非常爱护花花草草,倒拔杨柳之后再原样插回。潘金莲出墙全因与西门庆之间有“真爱”,“人肉包子”只是孙二娘吓人的幌子。对此,网友褒贬不一,有人赞其与时俱进,有人反感改编后的版本歌舞升平。
图为新版《水浒传》海报
改还是不改,这是一个问题。经典名著,按照当代“政治正确”的标准,确实问题多多。就性别歧视一项,有网友对《西游记》中的妖怪做出性别统计,发现:主要妖怪共44个,死亡21个,活命23个,其中雄性30个,死9个,活21个;雌性14个,死12个,活两个,即男妖死亡率为30%,而女妖死亡率为85.7%。可见,妖怪命运与其性别有显著关系,女妖的生命风险远高于男妖。还有人说,《西游记》里的小鬼,有背景的都被神仙接走了,没背景的都被孙悟空打死了。这个这个……不是在教人势利么?
家姐女儿还小的时候,睡觉前央我这个舅舅给她讲故事。翻开童话,发现故事简直没法讲:小美人鱼为了一个不靠谱的王子,最后变成了泡沫。好像女人一生的全部价值无他,就是为了找到一个“他”而已。其他童话故事也大多类似。女孩子若真像童话里那样长大,简直没法活。后来我干脆不讲安徒生了,直接给外甥女放迪士尼改编的电影版《小美人鱼》,窃以为更符合咱们妇联倡导的“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广东要试验“女性教育”进中小学课堂,第一步,是不是把孩子们念的童话给改改?
名著并不完美,皆因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观众多元,照顾不同观众口味实有必要。无论“原本”还是“洁本”,百花齐放最好。“洁本”固然老少皆宜,但要说观众毫无判断是非的能力,甚至把全国人民都拉低到儿童的水准去要求,那是在侮辱国人的智商。即使电视上有些许血腥暴力,加个“家长陪同收看”就好;你说一点不腥荤,有本事别让孩子看报纸啊———报纸上哪天没有打家劫舍,胜于水浒。
说回新版《水浒传》,别以为完成了从魔鬼变为天使,淫妇变烈妇、悍妇变娇妻的华丽转身,就没问题了。有可能,此种改编只是男权社会换了另一种想象而已。比如,新水浒中的“母夜叉”孙二娘形象被柔化,据说因为丑、恶的形象用在女性身上不合适。“母大虫”顾大嫂更是胖身材变窈窕。你看,丑、胖的女人就不配上屏幕,按此标准,武大郎是不是该长高,鲁智深是不是得整容啊。□麦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