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电影贺岁档,从数量和类型上看,贺岁片持续增加,观众选择日渐丰富。以2010年12月31日为例,这一天全国上映的影片有120多部,即使是新上映的影片也有喜剧片、爱情片、古装动作片、惊悚恐怖片等多种类型可以选择。从品质上看,尽管与大众的期待仍然有距离,但与往年相比确实有较大提升,部分影片令人惊喜。比如《赵氏孤儿》显示出了良好的创作、制作水准,《让子弹飞》扎实的故事和有创意的视听表现,创造了我国商业电影发展中新的高度。不过,我认为,整体而言,贺岁片依旧文化含量不高,快餐化现象明显,缺乏更多的精品力作。
贺岁片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类型片创作的专业智慧仍然不够,影片主创的想象力薄弱。除了个别影片令人惊喜,多数影片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进步。
第二、明星被过度消费,身价非理性高涨。今年贺岁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葛优成为“贺岁帝”。往年是葛优和冯小刚玩二人转,今年则是葛优一人包揽了《赵氏孤儿》、《非诚勿扰Ⅱ》、《让子弹飞》3部贺岁大片的主角。明星的过度消费,根本原因是中国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太少,满足不了电影高速发展的需求。近年,还曾经由于投资冲动高涨,竟然出现一个大腕同时接戏高达10多部的怪事。明星稀缺、过度消费和身价的高涨,无疑将严重损害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主创人员老化,新生代青黄不接,主创的艺术兴奋点与主流观众的观影兴奋点出现较大距离。这一点集中表现在陈凯歌和冯小刚身上,如果把张艺谋也算上,把葛优和编剧王朔也算上,问题更明显。《赵氏孤儿》、《非诚勿扰Ⅱ》、《山楂树之恋》,这三部影片的故事立意和情感表达明显有中老年特征,这三位老导演的艺术创作兴奋点和年轻观众的电影欣赏兴奋点存在某种错位。幸好今年还有一个姜文,还有若干不错的小片,否则,贺岁档真成了“老同志的聚会”。
第四、贺岁片类型多样化趋势更明显,但由于没有分级制,也让某些不适合合家欢的影片进入了贺岁档。美国与中国贺岁档类似的是圣诞档期,该档期的主打类型是喜剧片、动画片、魔幻片、动作冒险片等合家欢类型。另外还有为获奖预热的剧情片、主攻细分市场的恐怖惊悚片等。中国内地电影不分级,类型多样化之后,某些不适于少儿观看的电影也成为了贺岁市场的主流。之前已经有《满城尽带黄金甲》,今年则有《让子弹飞》,片中都有不适合少儿观看的内容。贺岁片类型多样化是好事,但对部分观众的伤害不能不引起业内外注意。
第五、贺岁片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娱乐至死的媚俗化倾向,文化价值缺失或错乱,影片创作缺乏文化自觉。去年已有《三枪拍案惊奇》,今年又有《大笑江湖》不顾影片品质媚俗搞笑。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国民精神信念摇摆,价值理性失范,观众缺乏审美修养,在没有优雅精致的电影艺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习惯于粗俗娱乐。陈凯歌《赵氏孤儿》注重电影的品质,但其历史修正主义的改编,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第六、艺术之美、人性之暖和思想深刻之作少见。个别电影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但缺乏承载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比如《非诚勿扰Ⅱ》有一定思考,却是一种不太适合贺岁的关于死亡的思考。
第七、贺岁品牌出现透支现象。首先是贺岁片品牌的损耗,之前有《爱情左右》对《爱情呼叫转移》品牌的损耗,今年则有《非诚勿扰Ⅱ》对《非诚勿扰》的损耗。其次是作品品质缩水导致导演品牌损耗,冯小刚、朱延平的贺岁导演品牌由于影片品质的问题出现损耗。
第八、普遍性地逃离现实,缺乏社会关怀。现实题材电影在创作中所受的束缚固然比较多,但这并不等于电影不能有现实关怀。更重要的原因是艺术家自身缺乏现实关怀和艺术智慧。
平心而论,中国的贺岁片近年来的进步是明显的,能有今天的成绩不容易,挑剔它实在于心不忍。但爱之深,才责之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010年中国内地百亿票房的刺激,将可能带来更多的非专业热钱、大干快上的热情和更多的粗制滥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常怀忧患意识,常抱警惕之心,不耽于成绩,不惑于数字,在对未来持乐观期望的同时,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贺岁片已经带给了我们很多的视听快感和心灵慰藉,但我们还希望艺术家们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创作出更有现实关怀、艺术品质和文化追求的贺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