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是“包袱”还是“摇钱树”
2010年10月29日 16:12 解放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丰富城市地方感的难得资源

尤嘉利

身在台北游学,就从台北说起吧。

讲到台北,想必多数人会先想到101大楼。在上海世博园台北案例馆内,3D台北生活一日游,就是从模拟101电梯爬升开始的。也许有些年轻朋友会提及在台湾偶像剧里频频曝光的西门町,还有因为同名电影暴得大名的万华艋艵。相较之下,龙山寺东向的剥皮寮历史街区则清静得多。更鲜少人知的是,那里还保留着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来台避居的住所。

漫步这个街区,历史仿佛有了触感。如果没有近年来台北市政府斥重金保护、改造,那么不仅这条街巷中包括故居在内的历史遗存难以保留,依附于地方上的情感也会慢慢丧失,而往来于城市的我们也将缺少一种观看、认识和理解这世界历史进程的方式。

确切来说,地方感构成了城市印象。旅行社行程表上,一个紧接一个的城市地标,固然勾勒出城市特有风貌,可惜多半如走马观花看了几张名片,至于对名片背后活生生的人,则未必有多少感受。

全球化和不断扩张的城市化,已经产生越来越多的“均质空间”,城市变得单一而乏味。记得一位老师讲过,她拍摄了一张浦东陆家嘴建筑群的照片,刻意抹去东方明珠,拿给外国朋友看,不少人以为是纽约。这恐怕也是为何纪念碑式的大型建筑不断涌现,生产意义,使得自己“与众不同”的原因所在吧。

诚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空间利用,不过空间的选择其实是可以多样化的,不止于建起一幢又一幢“101大楼”和“东方明珠”。事实上,那些名人故居恰恰是丰富城市地方感的难得资源。

是只用“名”,还是看重“人”

冯骥才

一边是历史巨人的故居被推土机一个个夷平,城市失去了自己这种灵魂性确凿的存在,泯灭掉一份份珍贵的遗存,城市因之一点点减少它历史积淀的厚重;一边却是一个个名人故居被作为旅游的景点与招牌“开发”出来,亮闪闪推到人们面前。可是,待走进这些重新“打造”的名人故居,看到的不过是一些老照片,陈年的家具什物,墙上挂着临时搞来的、往往与这些故居主人并无关系的老字画,再加上一些传记性和功劳簿式的文字简介。空洞乏味,没有感觉。然而,这样的故居正在各地争先恐后地被“打造”着——特别是旅游资源匮乏的地区。

造成这两种极端性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名人故居的真正价值,或者都是从实用和经济价值看待与对待名人故居。

文化的价值主要是精神价值,名人故居亦然。有人会说故居建筑不是物质的吗?但单看物质恐怕并不珍贵,它们大多普普通通,看似平常,甚至狭小简陋,可是当我们得知一种曾经影响世人的精神或时代审美诞生其中,它就变得异样神奇,散发出夺目的光彩了。就像我们在巴黎近郊奥维尔那间不足7平方米的凡·高故居感受到的——那真是一种震撼!由此我们更坚定地认为:在历史巨人这个特定的生命场中,名人故居的真正意义,是用精神影响后人。

如果从精神层面上去建设名人故居,一定会着重名人的“人”;如果只想打赚钱的主意,一定只想用他的“名”。

关键的还是我们的 “名人故居观”:到底想以故居建设来增强一个城市或地方的精神文化,还是只想用它牟利赚钱。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贾珺/曹洛洛/尤嘉利/冯骥才/曹文清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