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热衷国际奖项引发争议 “掺水”有三大奥妙
2009年12月29日 07:49 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的华侨邓先生告诉记者,在英国尤其是伦敦,一些打着“皇家”、“英国国家”等字眼的颁奖活动往往名不符实。尽管如此,很多中国企业和个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评。“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对‘洋奖项’的认同感明显高于‘土奖项’。近年来,中国国力提高,对国际荣誉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让一些人嗅到了‘获利空间’,找到了可乘之机。”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评奖机构”在相当多的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行业。一些生活在当地的华人,也成了他们试图利用的桥梁。所谓的评奖委员会,会提供“充分”的材料,以展示其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足够方便中方企业制作广告之用。

安德斯·鲍威尔教授说,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经历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时,都存在过“国际奖情结”。这种迫切希望得到国际认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中国实在太大了,当许多中国人都有“国际奖情结”时,自然就会引发世界的关注。

国外自弹自唱,国内夸大影响

“国际奖”掺水有三招

在西方,大多数知名奖项,特别是科学类的,都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随着市场需求旺盛,许多所谓“国际奖”则水分不断增多,“掺水”奥妙各有不同。

奥妙之一:夸大影响,借力打力。

在国外,许多人文科学评奖的主观性很强,而且“门槛”很低。比如法国的文学奖一年多达400多个,一天摊一个还有富余。许多奖项属于“萝卜青菜、各人所爱”的小圈子,认同度非常低,也基本没什么影响。但一些获奖者便抓住这种“芝麻”大做文章。前几年中国出了一名“才女作家”,就靠一次“海外征文第一名”起家,但那个比赛其实是划区评比,她所在的赛区只有两名参赛者。

近年来,德国工业设计奖项——红点奖,被不少中国企业称为世界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金像奖”。而记者了解到,这家评奖机构特设了“中国赛区”,标准当然与德国总部评奖有所不同,而且要付出高昂的参赛费。但中国企业在宣传时,却很少提及是“中国赛区”的奖项。

奥妙之二:内外勾结,一拍即合。

不论文艺界还是商界,一些所谓“大奖”往往是“自弹自唱”。去年,一个号称“剑桥”颁奖的留学生评奖活动,在当地华人圈中搞得轰轰烈烈。主办单位是一家商业公司,但却挂着与英国多所高校联合主办的名义,向留学生征集论文。声明说,只要交纳一定的报名费,就可以有参评的资格。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他把一篇作业交了上去,没想到竟被告之获得了“优秀论文奖”。等他到了颁奖现场才知道,获得该项“殊荣”的至少有100人。这名学生说,其实这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他觉得这个证书很值,因为凭着这个证书回到中国,会被刮目相看。

奥妙之三:李代桃僵,移花接木。

一些企业自知产品无法在正规博览会上获奖,但依然前往会议举办地。因为,一般而言,大型博览会的场外,都会同时举办一系列同类型的小型、外围展览会。这些展会门槛低、获奖也容易,企业、产品获得这些奖项回国后,就以“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之类装点门面。

比如,一位加拿大当地朋友就回忆称,温哥华世博会结束后,许多声称“获奖”的中国企业、产品,所获得的就是这种外围奖——是“温哥华的博览会”奖,但绝不是“温哥华博览会奖”。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