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诗歌与爱情:《骆一禾情书》里的往事与情感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读书 > 正文

1980年代的诗歌与爱情:《骆一禾情书》里的往事与情感

2019年12月21日下午14:00,著名诗人骆一禾的珍贵遗稿、私人书信集《骆一禾情书》在码字人书店举行了首次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东方出版中心、新京报·文化客厅、码字人书店联合推出,特邀收信人、骆一禾的妻子张玞女士以及其挚友、著名诗人西川,和读者一起分享回味情书背后的故事,让他们带领读者一起共忆80年代的诗歌岁月和文学生活。

《骆一禾情书》写于1980年代,作者是诗人骆一禾。在那个以诗歌为先锋为光荣的时代里,他曾经是北大校园诗歌的领航者,也是那十年中国诗坛最好的诗歌编辑与诗歌批评家;当他的生命与80年代同时终结时,年仅28岁,被看作是那个时代最后的抒情诗人,而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年向史诗性长诗所发起的冲刺,至今少有人能及。

在骆一禾逝世30周年之际,整理集结他未发表的遗作,既是因为他作为诗人在中国当代诗歌中的特殊意义和特别存在,也是因为我们更深地领悟到80年代的精神生活于我们今天的珍惜与珍贵。在网络虚拟社交和快节奏的今天,重读书信,再温文字,以文学和真情的力量来感知人心、丰富生命,更显难得。

分享会伊始,西川老师就骆一禾与80年代的紧密联系作了详谈。他谈到,这本书详尽地呈现了80年代的骆一禾,它给我构建了一禾的一个清晰的模样。一禾是当时北大最有见识、最有头脑的一个,后来他离开北大去了《十月》,做了很多事情,也写了很多东西。在他身上,你能感觉到青春的力量,也能感觉到思想的力量,他是非常少见的把青春和思想能神奇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而且,一禾身上的善和他思想的复杂性是在一起的,这种现象也是罕见的。

从专业角度来说,很多人以为海子的读者群就是骆一禾的读者群,但西川认为,两者可能有重叠,却不能完全等同。一禾的诗歌和思想具有前瞻性,不仅是他的诗歌,甚至是他的文学态度都像是21世纪的东西,这很神奇。西川认为,骆一禾的存在和诗歌价值还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因而,真正地深入到骆一禾的梦和爱以及诗歌中去,需要后来者努力。

紧接着西川老师的话题,张玞老师回答了读者的第一个提问:为什么在30年后想到要出版他的遗作?因为她觉得这些书信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当时看的时候这样觉得,现在依然。出版他的作品(全集)是她在骆一禾去世后就一直想做的事情,现在退休了更有精力和时间去做。

张玞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海子和骆一禾的读者群,她赞同西川的说法,两个人的读者是不完全重叠的。虽然他们都写史诗性长诗,读者也把这作为他们的特征,但他们的长诗也会经常出现读者接不住的情况。回过来说,一禾的这本情书却是人人都可以看,也可以看懂的。“很多人看了这本书以后,都很羡慕我。其实我们那个时代特别纯粹,情感和思想事80年代的我们经常谈论的东西,也是那时我们最看重的东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