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读书2024年度推荐图书10本

凤凰网读书2024年度推荐图书10本

在推出“凤凰网读书2024年度推荐图书68本”时,我们借用书单中塔可夫斯基剧本集名字《明亮,明亮的日子》,作为2024年度书单的主题——明亮的日子

在这份书单中,既有宏大叙事的人间俯瞰,也有微小生活的日常凝视;既有长远历史的价值重估,也有遥远国度的迷途诱惑——在大与小之间,在远与近之间,在世界与历史之间,在自我与时代之间,这些书籍似乎正帮助着我们重新定位自我、打开日常的死结——所以我们以”明亮的日子”一词,总结2024年我们读到的每一本好书,同时亦可作为我们对2025年的期待与祝福

在68本长书单公布之后,我们经过了多轮反复讨论与提名和争辩,最终选出2024年度推荐图书10本——

我们向伟大的心灵致敬,在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的争吵声中,辨认那些捍卫美好的观念(《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在马里奥·略萨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研究中,想象某种抵抗现实的可能(《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而同时我们也向平凡的日常致敬,像陈冲那样在记忆中咀嚼日常,期待着奇迹的发生(《猫鱼》);像周慧那样从窗口眺望山海,等风吹来漫山的花香(《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像杨素秋那样在现实的碰撞中,依然捡拾着生活的微光(《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我们同样应该向玛尔伦·豪斯霍费尔学习,从虚妄中重新站立,奋力越过孤寂的长河,从自我身上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内在自由(《隐墙》);又或者,像龚万莹一样,在古厝瓦砾和老树断桩之间,唤醒时空迷宫中的潮湿记忆,吹破生活泥淖上的厚重雾气(《岛屿的厝》)……

下滑解锁“2024年度推荐图书10本”完整书单以及推荐理由——

康熙的红票

副标题:全球化中的清朝

作者:孙立天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4-3

推荐理由

看待历史的角度,往往影响着我们看待当下与未来的视角。近现代史离得太近,更是众说纷纭;清朝一代,因其与近现代史之间的缠绕,使得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千人千言,需要反复重估才能更加从容地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孙立天《康熙的红票》是一部进行历史补缺的颠覆性史学著作,借助一张拍卖品,挖掘清初与西洋之间深度碰撞的隐秘往事。

对于康熙来说,同时代的西方人在书信著述中往往称之为文化包容的开明君主,这主要得益于传教士发回欧洲的信件或回到欧洲之后出版发行的回忆录著作。由于传教士在宫廷之中的行走任仕,认识康熙这位清初帝王,不仅需要借助汉字书写,也得借助满蒙文字的补助,又需要借助欧洲拉丁文来重塑这具仍被对方争执的血肉之躯。传教士与康熙私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教士在清初时期的历史地位,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康熙的另一面。

尽管全书主要围绕康熙与传教士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全面概述中西文化之间的政学互动,但正如康熙绕过礼部而借助内务府来掌握自己与传教士之间的主动权一样,与世界融合的东方命运随着康熙年代转入雍正年代便猝然而止,恰恰说明了古代中国的权力体系往往会因历史的偶然而发生极大的转折,又或如九子夺嫡一样总是能够猝不及防地让历史拐个弯。

清初禁教事件素来被认为满清自大闭关的重要象征,但孙立天从康熙让传教士当钦差大臣且愿苦等十多年的隐秘往事出发,钩玄了教会内部的礼仪之争如何影响到了西学东渐及传教事业的历史命运,重新梳理了被隐藏数百年的历史现场。孙立天为我们揭开了历史帷幕的新视角,有助于重新认识清初对待西方文化的实用态度。这些不断借由新史料而重新书写的历史研究,能够不断帮助修正我们自身对历史的复杂态度。(推荐人:萧轶)

《猫鱼》

作者:陈冲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4-6

推荐理由

“猫鱼”是一种已经被猫粮取代的喂猫小鱼,如同这本书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陈冲,这不只是一个明星的姓名,一种符号,更是一个有丰富的想法、精神充盈的文艺工作者和完整的个体。在演员的公众形象和私生活界限分明的今天,她在疫情几年里亲身照料患癌症的母亲,同时完成了这份对时代历史、家族史的重新面对和理解,第一次披露了大量珍贵的日记、书信,也展露自己的隐私往事和内心世界。

其中对浪漫爱、情欲和婚姻的书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的性感之干净,对演员路和工作细节的回溯,让我们看到一个世俗成功者如何谈论自己的幸运和缺乏天赋,也有着脆弱、迷茫、韧性、野心的多重面向。去掉名人滤镜,我们能读到一个复杂又简单的人本身,用其修养、阅历和文字驾驭的能力,坦诚面对自己,在自传写作中展开伤痛、遗憾和细腻交织的情感。

这样的书,让我们重拾对远方的人的想象和感受力,也看到一段过去时光的奢侈,一种开放、平和、沉静的老派精神的难能可贵。这样的人也让我们明白,写作和演戏是两种殊途同归的艺术形式,创造性在于生命的厚度和人格魅力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推荐人:渡水崖)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副标题:自由、政治与人性

作者:【日】蛭田圭

译者:孟凡礼

出品方:汉唐阳光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4-9

推荐理由

以赛亚·伯林和汉娜·阿伦特都是二十世纪的重要见证者,也是影响后世的思想家;甚至,连他们之间的分歧八卦都能够成为思想观念的重要源泉。本书从两位重要思想家的八卦入手,辨析两人思想世界的异同之处。

作者认为两人在艾希曼之争中所展现的思想冲突,并非仅仅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因两人多重分歧带来的观念冲突:从时间方面看,两人政治立场与哲学分歧,加上犹太问题的现实处理,导致伯林对阿伦特的持续敌意抵达了巅峰时刻;从思想层面看,两人对于艾希曼之争中道德困境的观念分歧,不仅与两人对灾难压迫和支配性质的历史分歧有关,还与高压环境下的自由及其限度的理论分歧有关;从个体经验看,两人截然不同的身世经历也导致了二人对待历史与现实的不同态度。

除去思想研究工作之外,两位知识分子在其他方面的人生抉择与社会事务也决定着他们在诸多事情方面的相异之处,尽管两人都试图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社会舆论和公共政策,但较之于伯林身处的公务圈和决策层,阿伦特则通过社会活动和新闻事业来实现自己的现实抱负。两人所生活的地方和工作的职务不同,不仅导致他们在思想层面的认知不同,也导致他们对于现实问题的处理方法存在着不同。

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都是思想的创造者 ,都用自身的智识与勇气思考着“什么样的社会或政体”“最能适应真正自由和人性的生活”的不同版本的现实答卷。不管是思想流派的对峙,还是现实问题的殊途,两人在认知与方法的冲突乃至敌意,殊途同归地激励和培育着后世的思想者们,给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异质的思想资源,他们二人的思想遗产能像树杈之间偶尔闪过的微弱光线一样,都能帮助我们去想象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推荐人:萧轶)

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

作者:周慧

选编:黄灿然 周慧

出品方:艺文志eons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4-2

推荐理由

如果说文字和书籍是由简入繁,给人信息、知识和精神提取物的填充,周慧的写作则相反,是长久处在群体和社会中去读,几乎无言以对的返璞归真。一个女人在小山村独居数年产生的琐事和情绪缕缕,写下来的目的和指向也坦明,一是为打发时间,二是践行爱好,三是用爱好的创造偿还经济债务。

不上班,没结婚,她与社会世俗的游离并非背后有所托举或两手准备,她出身就像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十八岁出门打工,自学自考直到在职场拥有更高位置,后主动选择了抛下和付出代价,过一种不被支配的生活,如果说有“悬浮”的部分,也仅仅是渴望写作。这种对新生活的投入,让她做到了独特。没有系统学习,她的语言天然不造作,像一种经过了清洗;没有规划和大的变动,她的写作内容不是叙事,而是人的无所事事,当无用、无意义成为生活的实质和类型,在这种状态下的写作可以怎样地柔软、舒展、有趣味。

当然,也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痛苦的咀嚼和反刍、基于人性软弱和逃避的承认,等同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普遍的心灵状态。这样的人及其书写,更像对当下社会节奏、欲望、标准的一一擦除,露出大片的空白区域给我们作为一个自然人时,也提醒了我们此时什么才是更真实和重要的。(推荐人:渡水崖)

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作者:【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侯健

出品方:99读书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9-1

推荐理由

2024年有关拉美文学的现象级的大事记,一定离不开网飞版的《百年孤独》剧集上映,以及这本略萨尘封五十多年的博士论文的翻译出版。

电视剧看完了前半部分,非常不错。原本我以为《百年孤独》是最难影视化的,因为它其中蕴含的拉美历史和神话结构,以及文学性的叙事手法,很难变成清晰的影像。但剧组很聪明地将原著小说做了减法,把故事建立在人物和历史对称的构造上。某种程度上,这部剧集变成了阅读原著小说的入门,当然,如果你还是搞不懂的话,我建议你来阅读一下略萨的这本书,因为没有比略萨更懂马尔克斯的。比如略萨在书中提到了《百年孤独》原著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奇妙性与日常性的融合”,这是非常精准的概括。

别看这本书出版于五十多年前,书中的很多观点至今拎出来还是让人叹服。略萨是一流的评论家,他对马尔克斯的作品那种如数家珍的程度,让人怀疑他比马尔克斯更熟悉他的作品。他不但熟悉马尔克斯的作品,还能找到对马尔克斯产生影响的源头,并且真正提炼出这种影响力。所谓“噬神者”,通过创作杀死心中的魔鬼,是对作家创作观一个极度精炼的概括,这是形容马尔克斯的,也是形容他自己写作。他对老马有种非常深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两个伟大的同类之间的惺惺相惜,非常难得。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拆解《百年孤独》的读法,值得现如今很多写文学评论的学习一下。博士论文写成这样子,秒杀一众研究马尔克斯的专家。(推荐人:思郁)

《在黑暗中舞蹈》

副标题:美国大萧条文化史

作者:【美】莫里斯·迪克斯坦

译者:彭贵菊 / 郑小倩

出品方: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7

推荐理由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持续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银行破产,工厂倒闭,农民丢了土地,毕业生没有工作,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无家可归,只能依靠微薄的救济金维持生活。但是,与经济领域水深火热的情况相反,文化界反而有种谜一般的繁荣景象。这本书就是讲述了这种反常的文化繁荣景象。

为什么经济萧条了,文化反而繁荣了呢?是不是所有的经济低迷期,文化都会有所繁荣呢?也不一定。那个时期的文化繁荣,更多源于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感。美国商业性质的文化,让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知识分子缺乏存在感,而经济萧条的发生,让众多知识分子意识到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来了,他们放弃了安稳的书斋生活,深入到民间和底层,跟那些长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打成一片,记录他们贫困的生活,为他们痛苦的沉默代言。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文艺在经济低迷期,不一定代表了逃避现实,还有可能成为抒发他们心声最有效的工具。从宏大的层面上,这样的书写可以给统治者提供大时代真实的记录,给他们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罗斯福新政正是从这种文艺界的描写中吸收了很多的灵感;从小的层面上讲,描述这个破碎时代的所有景观,都可以激发各个阶层的民众形成一种团结,赢取更多的同情和援助。这大概也起到了齐泽克所说的那种,文艺的繁荣,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意识形态上的舒缓作用,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各种矛盾。

但是,1929年经济萧条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例外。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低迷都可能产生文化上的繁荣,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一种必然的关系。大多数时代的经济低迷和萧条,对普通人现实和精神生活都是一种巨大的摧残。与其说文化在经济萧条期抚慰了人们的心灵,倒不如说文化记录了灾难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的那种无法言说的孤苦和绝望:人在绝望的时候,不一定在哭,也可能会笑。(推荐人:思郁)

隐墙

作者:【奥地利】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译者:钟皓楠

出品方:明室Lucida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4-3

推荐理由

《隐墙》是去年读过的小说中最令人惊艳的一部。作者玛尔伦·豪斯霍费尔此前鲜为人知,但这部作品让她声名鹊起。小说以略显老套的日记体叙述开篇,紧接着迅速进入一个“末世危机”的软科幻故事——一堵看不见的“墙”隔开了生死,让“我”存活的世界变成了一座“孤岛”,这是读者完全没想到的。当“我”被驱逐出人类文明世界,只能面对猫、狗、奶牛和森林时,该何去何从?“我”并未绝望,反而只身探索一切生存的途径,让自己活下去。在此过程中,“我”对现代人类文明进行了深刻反思。

小说没有给出造成“隐墙”的缘由,也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结局。但反过来想,这些又为何需要呢?小说通过创造性地从女性视角入手,呈现了女性的私人经验,区别于男性视角构建的宏大叙事,在细小隐微的日常叙事中,玛尔伦·豪斯霍费尔完成了对历史暴力的诘问。出版于1963年的《隐墙》,在半个多世纪后依然产生了绝妙的回响,对当下世界的图绘和女性议题的探讨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很多人提到,这是一部女性版的《鲁滨逊漂流记》,有一定道理,但不止于此。这是一位女性在深陷生存困境后寻遍存活途径,并找到自我的觉醒故事。“隐墙”作为一个绝妙的构想,由现代主义小说典型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者创造,它制造了危机、推进了叙事、形塑了人物。在恐怖、悬疑、诡异的体验中,读者必将获得某种变化:他们将变得不同,虽然很可能,一开始并非能立即意识到这种变化。(推荐人:把噗)

《岛屿的厝》

作者:龚万莹

出品方:大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4-1-1

推荐理由

作者生于南方小海岛,这是她的第一部小说,以童稚的口吻和视野展示岛上生活,让城市化时代的故乡和新南方叙事在走出去的新一代笔下展开了新的样式。阿嬷、老厝、民宿,蚌壳、椰蓉、芒果树,如同所有自然素材是海岛独有,作者的语言和喻体也是立于当地,以自己的成长为文学尺度,打开了一个唯有自己能建构的想象序列,这是一个用脚步抵达广阔世界的年轻人对故土的诚意。

面对故事里外的地方性文明,作者的语调不是召唤过去,也不是质疑批判当下,只是恰到好处地展示着真实存在着的普通人们的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小孩子们成长起来的小世界里的一点一滴,如同在后记里说,写作不是为“保住”而是“放生”小岛,不是为“占有”它而是“知足”、“往前走”,是对充满爱之事物的捕捉。

我们鼓励小而美的品味、独特的氛围和字里行间的轻盈和希冀 ,和以这本书的出版品牌为代表的眼光、劳动付出和创造性成果,它们共同留下了得以被未来所看见和记住的、不可或缺的今天的音调和叙述。(推荐人:渡水崖)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作者:杨素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4-1-1

推荐理由

尽管该书在多个榜单上屡获推荐,但我们依然坚信,评选应基于作品自身的价值,而非外界因素。《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记录了作者杨素秋因挂职契机进入体制、主持建设区图书馆的经历,详细记录了图书馆建设的全过程,并深入探讨了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杨素秋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紧密合作,通过公开征集书目、开展阅读活动等方式,广泛吸引公众参与。然而,现实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麻烦:书商的贿赂和敷衍、同事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上级领导的不当暗示和威胁等,这些都给建设工作带来了阻力。正是在这些曲折和推诿中,一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地方政府并非不愿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这种意愿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时,会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结构性难题。

书中还细致地描绘了读者群像,这些人物形象鲜活、性情各异,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杨素秋作为一名在高校任教多年的“青椒”,其文笔并未被长期的学术训练所束缚,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能看出作者对每个人、每件事都怀有足够包容的温情,这或许正是她通过不断阅读获得的教养。

用阅读抵御学术的枯燥,在现实的夹缝中为理想勇毅前行。书中还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在体制内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作者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成功实现了建设图书馆的理想。今天,一份不过激、不张扬的理想主义俨然成为一份宝贵资产,当它在一位女性身上实现,更让人振奋和激动。(推荐人:把噗)

《性别打结》

作者:【美】艾伦·约翰逊

译者:杨晓琼

出品方:见识城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24-10

推荐理由

今年,女性主义领域涌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好书,如《语言恶女》和《性别打结》。《性别打结》尤其值得推荐,因为它不仅批判父权制和探讨女性主义,更在于其全面性和深刻性,使其成为了解父权机制的最佳读物之一。

与大多数女性主义图书不同,《性别打结》由一位“老白男”艾伦·约翰逊撰写。作者身体力行地“把自己作为方法”,从“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男性的视角出发,深入拆解父权遗产,从而解开性别之结。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是本书另一处值得推荐的地方。

《性别打结》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最小阻力路径”,用来解构父权制。具体来说,“最小阻力路径”指的是在特定社会情境下,个体倾向于选择那些社会阻力最小的行动路径,即使这些路径可能并不是最理想或最公正的。例如,当一个男性看到另一个男性正在骚扰一个女孩时,他有多种选择:阻止或袖手旁观。“最小阻力路径”就是默默接受并不惹麻烦,不冒被指责站在女人这边跟男人作对的风险。

父权制作为一种社会体制,正是围绕某些社会关系和塑造了最小阻力路径的观念而组织。所有人无论何种性别,都可能是父权制的帮凶。当我们指责父权制时,更要探问其背后如同“大他者”的制度: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垃圾倾倒场,一个永远无法被问责的替罪羊。生活在人为制造的“父权制”丛林中,消除性别不平等的关键在于,意识到日常行为背后习焉不察的“最小阻力路径”,并违背它,选择其他路径。正如作者所言:“退出的第一步就是看清它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影响了我们,我们如何参与其中,以及我们怎样做出不同的选择。”(推荐人:把噗)

凤凰网读书2024年度推荐图书评委会

萧轶

渡水崖 把噗 思郁

魏冰心 徐言 李星锐 赵英楠 叶柏珂 闫惠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