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
马莉莉
马莉莉
本报见习记者 李峥
五十年沪剧生涯,从《红灯记》里的铁梅开始,到近40年后《红灯记》中再演李奶奶为一个句点,沪剧明星马莉莉的艺术人生划出了一个完美的轮回。这个圆,当然不是归零,它记录的是沪剧乃至新中国戏剧艺术不断自我扬弃、锐意创新、走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一段又一段优美的曲线。
革命戏里“三突出”的女英雄;“伤痕文学”时代的反思者;恢复真实面貌的陈白露;仪态万方的国母宋庆龄……马莉莉塑造的舞台形象,从高不可攀的“英雄”,到真实可信的人,画出了建国以来沪剧艺术发展的清晰轨迹。
而今,年逾花甲、风风火火的马莉莉已洗尽铅华、归于宁静。后天,马莉莉的自传《灯,总是亮着》《马莉莉沪剧唱腔精选》将在上海书展签售。
如她所言,人生的路上,她遇到了许多许多的“灯”,给了她温暖和帮助;如今她得到了足够的光,自己也愿意做一盏“灯”,想为后来人前行的道路洒下些许光亮。
“红灯”下的“英雄花旦”
马莉莉跟沪剧结缘很早。 1960年,杨浦区少年艺术学校的老师一眼相中了她,将她招进舞蹈班。隔年,12岁的她进入杨浦区戏曲学馆正式改学沪剧。
在学馆学戏期间,马莉莉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一盏指路明灯:沪剧界的大阿姐凌爱珍。凌爱珍当时是爱华沪剧团的团长,学馆沪剧班就是爱华的学员班。回忆起那一段岁月,马莉莉没齿难忘的是凌爱珍的爱心:“那时候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费又缺,为了我们营养能跟上,凌团长拨款给戏校,让他们到黑市给我们买米买肉;在艺术上她更大方,花了很多钱请来京昆淮扬等兄弟剧种的老师。在那样的条件下,不管在生活上、在学习上,从来没委屈过我们。”
1966年,17岁的马莉莉得到了第一个重要角色,出演沪剧《红灯记》(该剧后被改编为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的铁梅)。这是她第一次出演女主角,而因为有了《红灯记》,在多数市区级剧团受到冲击、被迫解散的文革中,上海爱华剧团得以幸免,马莉莉的艺术生涯也得以延续。
从《红灯记》开始,马莉莉连续出演了一系列女英雄,如《沙家浜》(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女儿的回忆》中的陈芳芳、《张志新之死》中的张志新、《白莲花》中的白莲花……马莉莉凭精湛的技艺和热情演绎了这些大写的英雄人物,“英雄花旦”的名号响彻上海滩。
时代造就的“革命戏”,一改沪剧往常生活化、随意式的表演方式,恰符合马莉莉年轻时风风火火的性格。 “当年我也小,演这些戏真是过瘾啊。 1979年时复演旧剧目《少奶奶的扇子》,我穿起旗袍往台上站,真是浑身别扭,手都不知该往哪儿放好了。 ”马莉莉笑着说。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李峥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