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现代之眼中的古典悲剧
生活艺术合二为一
同样以情感性因素征服了世人,蒙克与传道士凡·高不同,他并非艺术领域的圣徒,他对现世充满了关切,对社会充满了积极的回应,他会被工作室外街头的日常景象吸引,将之记录于画布之上,《房子着火了》(1925-1927)描摹了可怕的火灾场景,人们从房屋中逃窜出来。
蒙克出生于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家族,但他以顽强的生命力活到了下一个世纪。他的绘画风格随着时间有很大改变,关于这一点,世人有不同的评价,某些愤世嫉俗者认为他善于追随潮流。《赫芬顿邮报》作者山姆·帕克(Sam Parker)表示自己更喜欢他的早期作品,“在晚期,他的创作手法变得娴熟,但他逐渐失去了一开始所拥有的细腻敏感。”
策展人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论点或许是蒙克对于自己作品的复制的理由所在。众所周知,蒙克主要的作品几乎都有几个或者许多个版本,有时候他是在两三年内一口气创作的,有时候他会连续几十年不断回到同一个主题、同一幅画面。除了众人皆知有四个版本的《呐喊》,还有《生病的孩子》(The Sick Child,1885-1927)和《桥上的女孩》(Girls on the Bridge,1902-1927)等,而《灰烬》(Ashes,1895和1925)、《吸血鬼》(Vampire,1893和1917)、《吻》(The Kiss,1897和1914)都有不同版本在展览上并置呈现。
收藏家的委约或许是原因之一,重画自己的作品被很多人视为艺术家对市场的积极回馈。另一方面,蒙克本人曾在60多岁时说过,“伟大的想法从来不会死亡”。就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画家一辈子都在描摹耶稣的生平事迹,人们也没有立场去谴责一位不断绘出悲苦形象的画家重新描摹的作品在情感上会有些许减少。
劳拉·坤宁举出《生病的孩子》,为蒙克的自述充当佐证,“颜料本身似乎在哭泣,朦胧,或者像尘土般呈现着死亡的样子,每一次都能准确地配合画面中的情感,人们曾经指摘蒙克重复自己的画作是为了商业利益,从原作中看起来,似乎更是一种充满实验和探索的创作。”
布瑞安·塞维尔相信,“它们不是副本,它们是对同一主题的不断探索,在质量上甚至可以和原作匹敌。”今年早些时候卖出1.19亿美元天价的正是蒙克4幅《呐喊》中的第3幅作品。
展览最后部分的展厅里挂满了艺术家在1930年右眼出血之后的创作。那次病症让他几乎失明,出血的原因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结果,蒙克曾经咨询过挪威非常有名的眼科医师约翰·雷德尔(John Raeder)教授,雷德尔在记录中提及蒙克的病症说,“蒙克……遭受长期的过度劳累,身体状况恶化……因此……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右眼出血,这使他的视力大幅减退,而他的左眼一直以来都不太好……”从他的记录中还可以得知,6年后,蒙克的左眼也发生了类似的出血症状。
遭受眼疾的艺术家并未停止创作,他开始新的实验,画下右眼依然能看到的光球和形状。在他的眼睛里,血液凝固成各种形状,在他的视野上留下斑点和污渍。山姆·帕克相信,这些画作背后显露出的对一切悲苦的蔑视,比画作本身更具力量。
蒙克死于1944年过完80岁生日之后的一周。他将德国视为第二故乡,但纳粹掌权后将他的艺术斥责为“堕落”。这段时期,沉浸于偏执和酒精中的蒙克依然竭尽全力描摹着自己。
蒙克一生中最漫长的斗争是针对虚无的恐惧,这也成为他另一幅杰作的主题。《自画像:钟和床之间》(Self Portrait: Between Clock and Bed)中,艺术家摆出最后的姿势,双腿僵直,两臂垂落,拘谨地站在高高的时钟和狭窄的床铺之间——两者都预示着死亡。一位老人竭力保持着挺直的姿态,不需要任何情感上的夸张,这样的图景本已让人心酸,生活和艺术最终合二为一,呈现出一种悲剧性的力量。蒙克在荒凉中呈现的勇气,是这出戏剧的绝好结局。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