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孙春龙 尊重个体生命的“小爱”

2012年06月15日 11:48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施雨华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或许这个词已经过时,但孙春龙还是经常跟人谈到“理想”,“现在跟人谈理想可能很多人都会笑你,说,‘你才有理想,你们全家都有理想。’但我觉得这是不该放弃的东西。”他并不认为离开媒体是放弃了当初的理想,“其实这是一种坚持。因为在媒体已经没法实现理想,当然就要用别的方式来实现。”在他看来,近些年舆论大环境非常“那个”,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2011年6月底,孙春龙正式辞去《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一职,全身心投入公益。目前,龙越基金会已经运转了半年多。他每月的时间大致这么分割:一周在家里,一周在深圳,两周在路上。

做记者时,他是权力的监督者,希望以强硬手段改变现状,现在做公益,是尝试在接受现状的前提下用爱的方式去转变人心。“拆迁问题、上访问题,归根结底出自于对个体生命的漠视。我们真正要去改变的是这种漠视,形成尊重人性和个体生命的理念。”

老兵回家,历史回家

登上记者生涯巅峰时,孙春龙不满35岁。2008年8月1日,山西娄烦尖山铁矿发生事故,被当地媒体定性为自然灾害。经过调查,孙春龙与特约记者王晓报道事故死亡人数至少有41人,而非官方说的11人。之后,他在博客发表《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的一封举报信》(此前,因为山西黑砖窑事件,他写过另一封信《于幼军你为什么不辞职》),指出娄烦事故不是自然灾害,而是重大责任事故。温家宝总理对举报信作出了批示,国务院派出事故调查组赴山西调查,肯定了他们的判断。孙春龙一夜被公众所知。

温家宝作批示前,孙春龙憋在家里,整天在阳台抽烟。警车就在楼下停着。“我就想着他们什么时候会上来,一敲门就很紧张,开门前先看下猫眼。我儿子那时才两岁,我抱着他去开门时,他都学会了先看下猫眼。那会儿,刚好三鹿出事,进口奶粉也每次限购三包。就想攒点奶粉,万一真进去了,最起码孩子有奶粉吃。”为了报道冒险他并不后悔,但危险传递给了家人和朋友令他不安。“我从来没有过那样的恐惧,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结果。”

一边是威逼,一边是陷阱。“我接过一个电话。‘哎呀,我在江苏,这边有个新闻,希望你能来采访。你把账号给我,我先给你打一些路费进去。’我说路费由我们单位承担,什么新闻?他直接就挂掉了。”一听就是山西口音。还有托儿找到他,“20万怎么样?不行的话我再跟他们多要点。”“你说你不能收钱,他可能会去公关可以灭稿子的人,我说我要考虑一下。等稿子印出来我说我们已经发表了。只能用这种方式。”

“当时很幼稚,觉得这是职业生涯里的辉煌,一提大家都知道。”2010年回了趟娄烦后,他开始反思,“结果怎么样?你什么都没改变。瞒报,你教会了他怎么防范记者,他经验更丰富了;腐败,这事件很多官员渎职,但调查又产生更大的腐败,听说好多人为这事花了非常离谱的钱;惩处,受到处理的可能不是责任最重大的人,有被判刑官员的家属找到我说,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报道只有一点点作用,就是把人数纠正过来了,那些尸体也被挖出来了。但并没改变很多现状”

离开的另一个原因,是做公益需要他投入更多精力。

已经开展4年多的“老兵回家”(帮助因战争而流落异国他乡的老兵回家与亲人团聚),缘起于2005年那次“羞愧”。当时,孙春龙去缅甸采访,一位流落当地的国军老兵听说他是记者,指着他鼻子骂:“你们说我们不抗日,你去国殇墓园看一下,我们的弟兄是怎么死的!”

1941年,中英两国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建远征军在滇缅支援英军抗击日本,投入兵力40万,伤亡近20万。始建于1945年的国殇墓园,长眠着远征军第20集团军近万英灵。

“我当时对国军抗日还没有清晰认识,回来查资料才知道事实是怎么样。一个中央媒体的记者,快三十岁了,无知到这种地步,非常羞愧。”

2008年初,孙春龙去了腾冲的国殇墓园。“门非常小,进去之后全是非常小的墓碑,漫山遍野。”他一下被震撼了,“每块墓碑都是一个人呀,因为战争就全没了。”几个月后,他专程赴缅甸采访远征军老兵,回来便发起“老兵回家”活动。

第一位回家的老人李锡全随身带着中国地图册。那是他二十多年前在缅甸买的,想家时就会翻看,湖南那一页已经翻烂了。他平静地拿出地图册,指给孙春龙看:这是湖南,这是常德,这是桃源县,这是我的家。如果不是这个年轻人闯入他的生活,他的家只能安放在地图册里。

河南老兵王之平回家时收到的礼物是一抔黄土、一瓶黄河水。他二话不说,抓起一把黄土就往嘴里塞,边嚼边嘟囔:“好东西呀,好东西呀。”边上的人连忙拿矿泉水给他漱口,不料他直接喝了一大口黄河水,把嘴里的土“咕咚”一声咽了下去。

杨伯方为流落缅甸的远征军老兵回家一事奔走多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其他老兵一起,戴上军功勋章,在欢呼声中,列队走过天安门广场。在他的手写回忆录中,这个心愿写在最醒目的位置。但他最终客死异乡。

山东老兵张富鳞接受采访时,特意穿上一件别着两枚纪念章的上衣。山东的媒体为他找到了家人,他却不愿意回家。沉默良久他说:“我怕自己死在路上。”他指指墙角,孙春龙才发现那里有块墓碑,上面写着:张富鳞先生墓。

老兵们多半有一个心愿:得到国家的承认,“只要发一张证明,说我们打过鬼子,为国家做过贡献就行了。”湖南老兵吴远焯的儿子找到孙春龙,塞给他200块钱,希望他能帮父亲获得一枚“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这个愿望未能实现,老人抱憾而终。后来孙春龙和朋友在淘宝网上买了400块钱一枚的纪念章,寄给了老人的儿子,让他放在遗像前,“后来我一直在想,淘宝上买的纪念章,还能不能代表这个国家的荣誉?”

4年时间里,近四十位老兵实现了回家的梦想。但在孙春龙看来,“要回家的,不仅仅是那些幸存的老兵,还有那数不清的、飘荡在异域的亡灵,以及这段用中国军人的生命铸就的历史”。

“遗骸回家”(寻找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军人遗骸并接他们回家,修建和维护阵亡军人墓地、纪念碑)要护送的,正是这些亡灵。

2011年2月,孙春龙等一行6人再赴缅甸。除访问幸存老兵,还对远征军墓地情况做了一次全面调查,为将来的重建及迎接遗骸回国做准备。

在仰光郊外的盟军墓地,负责人奥斯卡询问他们:“你们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得知来自中国时,又问:“中国台湾?”确认是来自大陆后他又问:“是来旅游,还是做石油、宝石或木材生意?”听说他们是去找老兵,他惊讶不已,“来这里找老兵的中国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当年9月,由云南省侨联、云南省黄埔同学会主办的“忠魂归国”活动启动,19具寻获于密支那原30师墓地和西保原50师墓地的远征军将士遗骸,分别从云南的瑞丽和腾冲口岸归国。

孙春龙说,“我们现在要建一个墓地,会从缅甸接很多遗骸回来。这些遗骸你不知道是谁的,墓碑都毁了,但我们会给他们做DNA鉴定,留下他们生命的信息。或许我们现在没办法找到他们的家人,但我们会留下机会。我们还会为每个人立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这些生命原本有名字,我们把它们搞丢了,有一天找到了还要刻上。”

有一天不再有人专职做公益

专注于公益之后,孙春龙经历了一个意料之中的转变。以前他是新华社旗下杂志的总编助理,总是别人求他帮忙,现在要转过身来求别人。“因此失去了很多旧朋友,也结识了很多在你无权无利时支持你的新朋友。有得有失,得到的更多。”

另一个转变是以前做记者单打独斗,现在成了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他希望自己的名字慢慢淡化,基金会本身得到更多关注。“一是这样有利于长远发展。二是个人头上的光环越多心理压力也越大,有时出去跟人打个牌小赌一下都会觉得不自在,把自己搞得越来越累,依靠个人头上的光环,只能让公益的路越走越窄。”

孙春龙觉得公益不应该成为某一些人的职业,而应该是公民社会的常态。“昨天我去香港做讲座,第一反应是香港人太冷淡。在大陆做这个讲座,全场鼓掌,讲完马上有人拿钱给你。香港人非常理性,他可能也支持你,但他更多看重的是你的运作模式和体系,也不会给你很多钱,但参与的人会很多。真正的公益就该是这样。现在大陆的很多公益人士成了‘公益事业狂’,我觉得这太极端了。你看台湾,最大的慈善组织慈济基金会,很多人是兼职的,有时间就去做,没时间不强求。我们现在还不行,我们是某个人不做就没人做,而长远目标应该是有一天不再有人专职去做公益,公益不要成为时尚,公益人也不要成为榜样。”

孙春龙认为把老兵照顾好后,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慈善模式。他设想把基金会做成公益界的淘宝,在捐助者和受捐者之间搭建传递爱的平台。现在基金会有5个人,以后可能也不会超过10个人。他要用这些人去撬动500个人5000个人。“我们以后可能更多的是传播理念,让更多认同者参与进来,成为行动者。如果单靠我们自己来做,不要说5个人,500个人也做不了多少事。””

他还想成立捐助者大会,与股东大会类似。“以后凡是重大决策都交给大会表决。哪怕大会做出在我看来不合理的决定我也接受。其实有些担心是多余的。真正引进民主后,决策结果往往是对的。”此外基金会的理事长、秘书长职务“全国竞选、全球竞选”,“你来演讲,捐助者投票,一块钱一票,而且我们会有约束,你捐的钱再多投票权不能超过1/3,就像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一样。”

他觉得管理一个家庭、一个组织,和治理一个国家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基金会的民主模式可以成为一种试验,给国家的政改提供借鉴。而基金会本身走上这条路,“即便以后我不参与了,也会有一个良性循环。”

他说,家人更认可他以前的状态,工作风光、收入稳定、生活无忧。他自己也一直在反思,觉得公益不应该成为职业,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生态。“为了公众利益把它当作职业是走了偏路,我感觉现在我有点走偏了。我会觉得对不起孩子,我没把他照顾好,作为父亲肯定是失职的。自己孩子都没照顾好就去照顾别人,这肯定行不通的。在一个成熟社会,公益应该是每个人照顾好自己,然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汇聚每个人很小的力量就行。所以我说公益不是大爱是小爱。”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孙春龙 1941年 抗战老兵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