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挑战和新启示”下 博物馆到底该如何改变
第五,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吸引一流人才,恐怕还只是一方面。每年都看到很有潜力的年轻人离开博物馆,会悲伤。博物馆的工资谈不上高,规则和要求很多,“传统”有的时候会让人透不过气。不要“苛求”,要容忍“失败”,这样才会有坚持和创新的动力。作为职业的博物馆人和作为事业的博物馆人还是有区别的,没有人,事业是没法发展的。
我们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思路要改变,要改变单纯的“坐十年冷板凳”的思路,要在工作中打造一流人才,要让团队有成就感。博物馆职业教育要跟上,博物馆工作者要懂得“博物馆学”,这个才是博物馆里的“一级学科”,是必修课。如果艺术博物馆的培训专注艺术史,历史馆纪念馆重点讲历史,科技馆自然馆只聚焦自然科学,那我们的博物馆的一流团队大概很难浮出水面了。博物馆要有平台意识,博物馆人要准确把握博物馆的文化立场,这个是进一步深入专门的“学科研究”的前提。日本的“学艺园”制度可以借鉴,有些细节可以修正,但要有准入机制和对基本素养的培育。
无论艺术类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专题馆、自然馆还是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或者纪念馆、规划馆,其实都属于博物馆的范畴,面临的挑战和启示其实有许多共通的地方。我们的大学和博物馆对口的科系都是文博系,偏重的是历史、艺术、考古。至于教育、策展、营销、活动组织、宣传、服务这些要素却很缺失。其实大学里的博物馆专业应该上升到“公共文化管理”的概念上操作,这样才能做好博物馆的工作。
最后,说说上海。我们在建设“四个中心”,里面没提文化,不应该。我知道上海的文化人不服气,全国其他地方的文化人也“看不懂”。“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博物馆又是公共文化体系中间的核心,是原点,其实也是终点。巴黎、伦敦、纽约为什么是世界城市,真的不是因为他们是金融中心,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力量。一流的人愿意留在那里真的不止是因为那里空气好,而是因为那里的文化吸引力。金融中心的建设很重要,但文化的建设是每个人的事情,这个城市怎样才能有温情,怎样才能孕育创意,怎样才能有吸引力,怎样才会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和全世界的人认同,博物馆能做和应该要做的事情太多。这是责任。在大英博物馆里,你会发现中国人第一个到33展厅的右半边,印度人第一个去33展厅的左半边,日本人、韩国人也一定会去日本和韩国的展厅,希腊人去看Elgin Marble,埃及人在看木乃伊和亡灵书,一开始或许还有些许的羡慕妒忌甚至愤恨,后来,大概只会剩下感叹,人家对待我们的文化的态度让我们的博物馆人也会感到钦佩,然后是不安。
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或者起码还能更好。我总觉得博物馆或许不会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虽然我们真的很希望她是),但起码我们需要努力,努力以后它输给金融,输给政治,我们认了。不努力,肯定要直接被边缘化。被边缘化的博物馆对我们博物馆的工作者而言,那是事业的失败,对国家而言,那是文化的损失。因为一百年后,能留下来的东西都在那里面了,全部的情感和记忆。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