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太湖知春早 碧螺“吓人香”

2012年04月17日 13:40
来源:新京报 作者:赵子云 李飞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西山岛上的导游小陈说,许多街边卖碧螺春的往往会以次充好,或者从外地购进便宜的茶叶现场炒制;外地游客对碧螺春没有完整的概念,一不小心就会花高价钱买来品质一般的茶叶。

相比于西湖龙井茶等名茶的大面积种植,碧螺春的种植面积可谓小之又小:1933年只有茶园1000亩,解放前夕只有3000亩,现在东、西山总共也仅有2.8万亩。茶叶专家王梅农说,碧螺春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活化石,数百年来它有三个不变:品种不变、种植方式不变、制作工艺不变——原汁原味也是碧螺春最大的魅力。

在这个时节,品饮碧螺春的最好方式是:坐在太湖边上的村子里,身边有炒茶的人慢悠悠地做茶,有茶客慢悠悠地喝茶,空气中传来淡淡的香味,远处的太湖波光粼粼,一切安好。

■ 味中人说

喝碧螺春应先冲开水后放茶

●孙丹威,北京吴裕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碧螺春不是龙井、毛尖那种翠绿油亮的颜色,而是披满白毫,并且白毫越多品质越好。冲泡时以纯净山泉水最好,泡茶水温度不宜太高,以80℃为宜。碧螺春的冲泡方式为先倒水后放茶叶,经过三四分钟,芽叶全部展开,碧玉色的茶汤和翠绿的芽叶交相辉映。如果先将碧螺春入杯而后注水,则茶叶上的茸毛受冲击而浮起,使茶水浑而味亦逊。

喝碧螺春,建议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杯中瞬时茸毛翻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清香、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 记者手记

在繁琐仪式中物化的江南风物

碧螺春有一种隐逸之美。在南宋时期,太湖东、西山隐居了不少达官显贵,他们借茗托志,寄情于茶。到了明清时代,江南文人也对碧螺春有着偏爱,当时苏州各种园林中居住着许多失落显贵与文人,他们也许仕途不达,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未放松。

碧螺春中有着典型的江南琐碎的美学,从不停吸收花的香气、果的芬芳、太湖水气的氤氲、东山和西山日照的精华,最后长出成百上千片茶叶,只能采摘最幼嫩的芽头,经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炒制后,剩下一两不到的重量;茶叶在水中绽放,卷曲如螺,慢慢舒展,丰盈的白色毫毛在玻璃杯中游走。古时人们选择用琉璃杯泡碧螺春,需要经过点香、涤器、凉水、赏茶、注水、投茶、观色、闻香、品茶、再品、三品、回味等各种繁琐的程序。江南文化的特点就是繁琐的无用之美,美一旦被归结到“无”,也就是上升到“道”的哲学范畴,“越名教而任自然”,繁琐的仪式感中包含着江南特有的文化形态。一杯碧螺春,事实上是被物化的江南风物。

■ 乡土风味

寻找“太湖三白”

在西山岛,几乎每顿饭都能吃到“太湖三白”。所谓“三白”是指银鱼、白鱼和白虾。最常见的是“芙蓉银鱼”,其实就是银鱼炒鸡蛋。上来白花花一大盘,喜欢吃的人觉得它润滑可口,有鱼鲜之美而无鱼刺之苦;不喜欢它的人觉得没嚼头,吃得不带劲。银鱼在水中时通体透明,但出水即死,化成银白色。

白鱼俗名叫“翘嘴白”。清炖的白鱼,不失鲜美本色,鱼肉洁白结实,让人怀念。据《吴郡志》记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西山岛当地更常见的是敷盐微腌,加酒糟两日,制成糟白鱼清蒸的做法,风味独特。

太湖三白的最后一“白”是白虾。《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这应该是白虾得名的原因。最好的食用方法是水煮,清鲜爽口。据说在太湖捕白虾的方法很独特,只需要用一把干树枝扎成捆,用根长竹竿插入其中,投于水内,小虾们就会主动往里面钻。等上一段时间,操起竹竿,捞回树枝,一阵拍打乱抖,小虾们自然就纷纷落到船上,可谓“手到擒来”。

在西山岛呆上一周,口感上会渐渐腻烦,各种农家乐出品相似的菜品、相似的形式。这时就不如找一个真正的农家住下,在春天,就有各种野菜,金花菜、马兰头、刺五加,主人会烹饪出各种味道。有一天,农家主人早上起来专门去山上找野香葱,回来之后与柴鸡蛋一起炒制,那浓郁的香味令人惊艳。我一边吃一边想,当年李渔吃到的恐怕也无非是这种滋味。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太湖白虾 太湖三白 碧螺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