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上海女人的“范”

2012年03月05日 12:57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小改小动添风采  

1966年8月19日,上海百万群众浩浩荡荡集会游行,穿着白衬衫、蓝裤子,甚至花衬衫花裙子。然而,5天后,一切都改变了。很多上海女性像平时一样打扮妥贴出门,却遭遇了一场意料不到的街头风暴。穿着所谓“三包一尖”,也就是包头、包脚、包屁股、尖头皮鞋的人们,当众被剪。此后十年里,上海街头的集体衣装是“老三色”和“老三样”。即:蓝、绿、灰“老三色”,中山装、军便装、人民装“老三样”。军装成了革命派的身份和标志,成为那个时代许多男女青年的审美时尚。  

不过,在军装流行的动荡年代里,许多审美暗流仍在上海的各个角落悄悄而顽强地萌动。很多被称为“逍遥派”的上海人,偷偷裁起了衣裳,织起了毛线,绣起了花儿。汪薇音那时就自己动手,把衣服上的直口袋改成了斜口袋,还收了点腰身。不过她穿到单位里去之后,却遭到了单位领导的严厉批评,说这是资产阶级歪风邪气抬头的表现。但是女同事们看了都觉得改得好,漂亮,大家纷纷照着她的样子改了口袋、收了腰身。  

身在历史之中的上海女性对过去的岁月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2000年,香港导演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在上海上映,年近6旬的汪薇玉陪着近80高龄的母亲一再观看,“我记得看了3遍,可以说是冲着旗袍去看的。”汪薇玉和她的母亲边看电影,边数着旗袍的套数,其实他们关注的不是电影内容,而是电影中旗袍的样式。6年后,汪家姐妹85岁高龄的母亲去世了。这位一生饱受艰辛的女子最后的心愿是要穿着旗袍典雅地离去。姐妹俩按照母亲的遗愿,选购了一件绣有金色凤凰的丝绒旗袍。  也许,上海女人的美看似柔弱,却是坚韧的,无法被外界甚至死亡摧毁。2007年,汪薇玉成立了古美社区旗袍沙龙,吸收了几十位像她一样热爱美丽、热爱旗袍的中老年女子。她们穿着旗袍亮相南京路,亮相各种场合,让人们感受到上海女性无法被时光改变的美丽。而汪家姐妹也常常开办讲座,将母亲在服装最黯淡岁月里传承给她们的美丽知识,告诉人们,告诉上海,告诉世界。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上海女人 上海女性 上海故事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