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人的“范”
汪家母亲最喜欢着旗袍
上海女人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中都会保持其美丽风范,这就是上海女人的“范”。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当补丁少的衣服成为奢侈的时候,上海女人亲自动手打造出不一样的美丽天空;三年自然灾害过去之后,迎来了美丽小阳春,在街头一片朴素中上海女人又展现了别样的风景。当美遭到严厉禁锢的年代,上海女人仍然以种种方式,将美绽放在上海的各个角落。因为看似柔弱的上海女人,对美的追求是执着的,坚韧的,无法被外界甚至死亡摧毁的。
巧手带来别样美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上海粮食和副食品供应非常紧张,大部分物资都凭票证供应。当吃饱成为人们的渴望,穿新衣就更是一种奢侈。
1960年春节,11岁的刘林心中充满了期待———春节除了能吃到难得的糖果糕点外,更能穿上一年中唯一的新衣。可是这一年的春节让她有点失望,因为没能穿上新布鞋。来上海的乡下姑妈答应她,有空给她做几双新布鞋,结果等了一年又一年,等来的却是姑妈去世的消息。于是她决定自己学着做鞋。调糨糊,糊布头、剪鞋样、纳鞋底……手指不知道被针扎破了多少次,她终于学会了做鞋子,后来,又学会了做衣服。艰苦朴素的时代精神和女性爱美的天性被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上海姑娘哪怕环境再艰苦,也能焕发出一份与众不同的美丽。1961年,大学毕业来到成都的张映要结婚了,父母在上海给她买了一块花布作为结婚礼物,张映亲手把它做成了一件简洁而又漂亮的连衣裙。结婚那天张映穿着这件嫁衣,独特而美丽。50多年过去了,这件连衣裙还是那么好看,一直被张映珍藏着。 怀孕时,张映用了一半的积蓄买了架缝纫机。她说那时工资低,小孩出来花销会大,有了缝纫机小孩子的衣服就可以自己做了。张映做的小衣服很精致,孩子大了后,这些小衣服几乎都被别人要了去。退休后,心灵手巧的张映回到了老家上海,缝纫机仍一直伴随着她,时常还会给小外孙做几件衣服。 如今,78岁的张映仍是那么美丽优雅。无论是艰苦的环境,还是时光的流逝,都无法改变上海女人的容颜。张映身上浓缩了上海女性美丽而节俭的特质:在艰苦岁月里焕发出魅力,在物质丰富的日子里并不奢华,在淡定从容中显示精致。
自己动手翻花头
汪薇音、汪薇玉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的军官,1949年前夕离开大陆去了香港,留下了妻子和两子两女。此后十几年间,汪家姐妹的母亲只能独自带大4个孩子。但生活的艰辛无法损害她美丽的容颜。1962年,当上海女性追求美丽的小阳春到来后,她的美丽也再度焕发了。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卷发筒,但有软铅丝,宽宽的。母亲晚上会对着镜子,自己用软铅丝把头发做成一个个球,放下来的时候头发就有点弯曲了。但是不能太弯曲,因为不能太张扬。”在两姐妹少女时代的记忆中,母亲烫着卷发,身着旗袍,是一位让路人都要驻足欣赏的上海美人。
母亲的美焕发着传统中国女性的典雅,相比之下,女儿汪薇玉追求的美丽,则更多带有革命的时代气息。《青春之歌》,这部电影深深铭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中,也是汪薇玉一生中最爱的影片。她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林道静的模样,穿着蓝色罩衣和裤子,把短发用火钳稍稍弯一下,走在校园里,成为一道不一样的风景线。
每年的春节前夕,上海理发店生意最火爆,很多人特别是职业女性,会到店里排队烫发。她们有足够耐心,哪怕耽误了烧年夜饭。对他们来说,一个美丽的发型或许比一桌年夜饭更为重要。 可是,美丽小阳春并没有维持多久。1964年6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批评奇装异服。风起上海,席卷全国。社会对美丽大讨论的影响不仅仅见诸报端,也渗透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人们开始不敢穿新衣服,有了新衣服要先洗几遍到半新不旧时才敢穿出去。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上海女人,将面对另一种更加严厉的对美的禁锢。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