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拱宸桥:美人靠处 一湾江南

2012年02月15日 14:27
来源:新京报 作者:曹燕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货船上的人家里,狗狗跑出来加入观战的叫喊,对于陌生人跳入自家的货船叫唤不止——对于狗狗而言,每条货船仿佛都是一个家庭的岛屿,神圣不可侵犯。这个时候,拱宸桥上站满了人,围观这场水上交通事件。直到巡逻艇动力牵引货船离开事故现场,转入新的航道,运河上才慢慢恢复平静。

更严重的水上交通事故也有。杭州市港航管理局退休干部倪康明说,每年运河上都有一些指标,例如运河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和陆地上一样,“虽然运河里没有什么风浪,但每年都有人死在运河上,大多是因为货船相撞,死的大多都是女人,女人心急啊,希望撑杆把两条船分开,急着往船尾跑,经常是撞击力把女人挑了起来,一下子就甩进了运河里”。

运河上的船家

运河改造之前,拱宸桥本身就是一个市井现场。住在桥西的韩大妈说,拱宸桥就是个小商品市场,桥上两侧都是小摊,只留中间一条小道通过。如今桥上的路被清空出来,台阶都溜光水滑,电动车可以突突地从中间的坡道上通过。如果是腿脚不太利索的老人,走过这98米长16米高的石拱桥,总要在望柱和美人靠上歇上好几回。

拱宸桥边因为运河而忙碌、繁华。韩大妈的父亲是运河上的船家,当年运河上船来船往,拱宸桥码头的大量货物都运往上海。“船家一年四季都有生意,最多的就是木材生意。浙东的木材多,山上的木材沿水路放排或者用船运到运河杭州段,就让‘水客’(相当于水运中间商)包下来,船家接下‘水客’的生意,将木材运往上海。平时运送香烟、肥皂,还有一年四季的水果、蔬菜和粮食等。”

船家往返于河上,全凭一双手摇橹撑杆,吃的是力气饭,天热运青货(指西瓜、甜瓜一类的瓜果)更是辛苦。运一船西瓜,晚上出发,隔天必须赶到上海,不然船上的西瓜有一只烂掉,整船的西瓜都卖不出去了,所以风险很大,船家要有非常娴熟的水上工夫。冬季一般是淡季,不过也有货物运送,比如瓷器和煤炭等。拱宸桥码头就是靠这样的船家发展起来的。“杭州、嘉兴、湖州一带的农民都喜欢坐船到小河直街上的孵坊,在街头排队的人连夜等着,队伍一直排到小桥上。”

歌声中的时间刻度

现在保护下来的桥西小河直街,大概有500米长,宽度类似于北京的胡同,现存的街区风貌主要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但是建筑立面风格可以上溯到明代以前。《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划定,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总面积近十公顷,集中反映民国时期运河沿岸的城市平民居住生活、生产劳动和航运历史。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是如意里,一个大院里安排得井然有序的生活;保护区还保留着沿岸码头、驳岸、河埠、吊机、舵秤等设施。

桥西的运河沿岸,还能看到一座座吊机,机身斑驳,吊机的触角哑然伸向天空。沿河的露天茶座里,住在附近的老人在那里闲话家常。刚刚晾晒的花布被单,飘起来,衬托在整修洁白的墙上,仿佛灵动的江南。

“木棉花开郎出城,木棉花落郎进城;出城进城信勿准,只听纱厂里个气管三两声。”这首《拱宸桥踏歌》唱出了近代机器标明的时间刻度。晚清到解放初期,拱宸桥一带是近代杭州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是大中型棉纺企业的集中地,主要有三家大厂:浙江麻纺织厂、杭州第一棉纺厂(暨印染厂)和“杭丝联”。

“杭丝联”的全称是“国营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在拱宸桥东。在这一带,老底子(杭州话,旧时候)多的是戏楼和茶园。最著名的是阳春、天仙和荣华三大茶园,很多票友喜欢来这里一边品茶一边观戏。相传,1901年,十四岁的盖叫天曾在这里的戏台上演出,从此艺冠江南,被誉为“江南第一武生”,他演的武松打虎,在大江南北传颂一时;周信芳也以“七龄童”的艺名,在天仙茶园学艺、演出,成名,活脱脱一部杭州地理。

运河边的人家,祖上大多在运河上讨生活,做船夫,或是在码头上做搬运工,父辈很多则在附近的棉纺厂工作。当时能进三大厂工作是件令人骄傲的事,韩大妈还记得,浙江麻纺织厂招工时,自己去做了体检——眼睛要明,牙齿要好,牙齿要用来咬纱头。在焦虑的等待之后,她将浙麻厂的徽章亮闪闪地别在了胸前,骄傲地走进走出。

■ 市井素描

运河边的江湖传奇

拱宸桥因运河而繁华,揭开杭州的老底子,除了酒坊、盐铺、碾米店、打铁店等生活必备品,杭州最早的日报《日商杭报》,创刊地也是拱宸桥;杭州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就是在桥东里马路街头放映的;杭州的第一家戏院——丹桂园和后来的荣华戏院,在二马路,名角谭鑫培、刘鸿声来过;另外,还有国内少见的邮便所、西药房、烟馆等等都曾经开设在这一带。后来拱宸桥越发热闹,戏台、茶楼甚至妓院都开出来了。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拱宸桥 缫丝机 美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