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袁隆平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2012年02月06日 11:15
来源:果壳网 作者:小蓟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从会场下来,工作人员奉上茶水,未及喝一口,一堆记者围上来。他笑了笑,眷恋地看了那杯茶水一眼, “好,那就开始问吧。” 有记者问他看待转基因的态度,袁隆平有点无奈——这是他回答过多次的问题,最近的一次,是两个月前, “愿为科学献身试吃抗病抗虫转基因大米。” 不过,他还是耐心地重复了自己的看法:不能一概而论,对一些对抗病虫害的转基因,我们也许需要谨慎地对待;而对另外一些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转基因,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事实上,对于转基因这类新鲜技术,比他小几十岁的同行说,“袁老师的开放态度是我们也比不上的。”袁的小儿子袁定阳,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系之后,一直在从事转基因水稻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目标之一是把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的玉米C4 基因转入水稻中。

还剩最后一个问题了,袁隆平舒了口气,几乎要把那杯茶端起来了,然而,很不幸,有人提到了当下热门的有机农业。他态度激动起来,那杯水也放下了: “没有化肥,就无法提高产量,无法养活中国的十几亿人口,” 他说, “国际水稻研究所曾做过一个几十年的实验,化肥对土地的肥力不会有破坏作用。” 说话时还特意摆了摆右手,用以加强话语中“不会有破坏作用” 的效果和表现力。此时,秘书前来汇报,车来了,他才意识到,自己应该累了,中断了那场关于有机农业优劣的辩论。

回来后,翻开他签过名的那本硬质封皮的文集,中文部分的最后一篇是他亲自翻译的《漫长之路》,讲的是在菲律宾马尼拉以南约60 公里的一个小镇上,一块一公顷的土地。自1963 年开始,人们在那块土地上不间歇地每年种两季水稻,稻草不还田。45 年后,“答案几乎是出人意料的”,“长期集约式种植水稻和使用矿物肥料,可能并不会降低土壤生产力,事实上,如果耕种得法,甚至还能改良土壤。”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土壤生产力 尉迟 半矮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