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老北京,活在老手艺里

老郑,大名郑忠义,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个很安静的人,喜欢半低着头,好像在琢磨什么。大家聊天,他安静得像隐形人,但千万不要让他看到核桃,看到核桃的老郑,马上变成另一个人,两眼放光:“这是陕西的!这是东北的!这种从这边切进去,取出一片来,正面看是八字纹,背面像一只鞋,这种从那边切进去,花纹像个古铜钱……”说这些的时候,老郑盯着的只是核桃,至于你有没有听,能不能听明白,他完全不考虑。

大概也只有对核桃痴迷到这个程度,才能用核桃做出桌上那只花瓶来,那是用上千片核桃的剖面切片相互拼接起来的。至于花瓶上精致的镂空花纹,是老郑从几千片不同角度切出的核桃切片中根据自己的构思挑选出来。而花瓶流畅的外形线条,则得力于精湛的拼接技艺和后期的打磨工艺。

老郑对各种核桃都了如指掌,看到那棵还没挂果的核桃树,老郑就大概知道将来结出的核桃会是个什么形状,以及里面的纹理是什么样子,甚至从什么角度切下去,得到的花纹可以用来制作什么了。一只最简单的展翅蝴蝶,上面两片大翅膀要从一种东北核桃切下来,而下面两片小翅膀,则是陕西土产的一种核桃才能切出那个样子。

玩核桃,是老北京的传统,早在乾隆年间,皇宫神龛前就有摆放核桃工艺品以“驱邪呈祥,保佑平安”的记载。到今天,在公园遛鸟的老人中,还时常能看到手里盘核桃的。这种核桃被称为文玩核桃,选用表皮坚硬,几乎无果肉的原生品种的山核桃(平常我们吃的核桃是经过改良、嫁接的)。一直以来,核桃工艺品仅停留在对核桃表面的加工上。从小喜爱核桃的老郑,之前从事珠宝加工行业,自学了机械加工后,曾经搞出了专门用于珠宝切割的机械设备。他将山核桃用自己制作的珠宝切割设备切成了薄片。这让老郑看到了核桃的另一副面孔。原来核桃里的天然纹路那么丰富,比核桃外皮丰富得多。老郑将珠宝加工的粘接技法用在了核桃加工上,经过20多个工序,居然用几十个核桃的切片,制作了一个立方体的小挂件。

只要听说什么地方出山核桃,已经五十多岁的老郑都要跑过去看看,他时常在北京延庆、密云深山区里寻找山核桃。一件核桃工艺品,小件经常要用几十个核桃,大件用到几百上千个,从每个核桃上切下花纹纹路,镂空形状,与整体构思能够完全吻合的那一小片,光这选料就够吓人。每当有人拿起老郑的作品问价时,老郑憋到最后说一句,“不值钱……我也是做着玩,你喜欢就拿去……”而你要是能跟老郑聊会儿核桃,离开的时候,手上身上不给你挂上几件他做的核桃工艺品,都出不了老郑的门。

绒花:褪尽荣华

用江南上好蚕丝,经过挂、络、拐、煮、浆、沏、染、拧、晒、翘这一系列特殊处理工艺才能用于制作,一件绒花凤冠,原料就得9000元。

我接在手上的名片,印了一张由大红花、凤凰构成的凤冠照片,这照片旁只有梁大成三个字,与两行电话号码。这位梁先生,便是绒花工艺的第六代传人, “绒花李”的乘龙快婿。

绒花的身份比“毛猴”显赫多了,当年这东西被称为“宫花”,只有宫里的人才有资格佩戴。《红楼梦》里,元春省亲,曾赐下一盘宫花,便是这绒花了。清末民初,老北京无论姑娘出门,还是老人作寿,甚至春节烧香祈福,都少不了绒花的点缀。绒花制作周期长,造价高,造型相对单一,除了偶尔出现在大型时装发布展示会上,已经很难寻其芳踪了。

与老婆恋爱时,梁大成还不知道未来的岳母是北京绒花第5代传人李桂英。而这个手指细长,精通国画和篆刻的小伙子,一眼就让老太太相中了,不仅把闺女嫁了他,还把自己的绒花手艺也传给他。提起这段往事,梁大成笑称这算是上了贼船了,要不是玩上了绒花,自己也不至于今天就住这8平方米的房间了。

绒花原料很昂贵,制作过程耗时费力,没有投入还真玩儿不了。必须用特别挑选的江南上好蚕丝,经过挂、络、拐、煮、浆、沏、洗、批、染、拧、晒、翘这一系列特殊处理工艺才能用于制作。而形成绒花最主要的绒条,是将成绒的蚕丝用手搓到事先处理过的紫铜丝上做成的。搓得既不能太松,更不能太紧,这些以及绒条的形状与粗细完全依靠手指的感觉与力度来控制,术语称为搓条。搓条时大气不敢出,稍有不当,就要返工。而绒条最后结尾部分的处理——刹尖则更看功夫,根据作品表现的不同需要,靠手指的手法,捻出柳尖、团尖、轧尖、圆尖等各种收尾方式。就这两项,手指头少不了要下几年工夫。而一件绒花作品少则需要十几条,大件作品,经常要七八百条,做好绒条后,再经过窝弯、烫活、攒活的多道工序才能最后完成。整个过程不光需要极大的耐心,而且双手皮肤必须保养得很好,有干裂、爆皮等情况,粘到绒丝就会挂住,不光做不出东西,连原料都会损坏。一件绒花凤冠,所需要的原料就得90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需要自己去南方亲自挑选,正式制作需要4个月,而售价却只敢标到2万块。也就是说一个月的手工,还不值3000块。即使这样,绒花凤冠还是很难卖出去,到最后,可能就是箱子里又多装一件东西。

梁大成就这么守着“理论上”价值不菲的绒花,在自己的蜗居与百荣文化街之间奔忙着。赶上有对外文化交流展示一类的活动,梁大成作为传人,会被邀请去展示手艺,但展示的“出场费”通常只是300元左右。说起这些,梁大成一边拿着镊子为眼前的“凤凰”整形,一边跟我讲这只“凤凰”按照讲究应该是哪一旗的格格在什么日子戴的,最后说一句:“自己玩一个高兴就行!没这个玩心,玩不了咱们这个玩意儿!”

如今,绒花工艺已经被收录进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说起这个“非遗”,梁大成半开玩笑地给了个新解释——非常遗憾。这个遗憾,里面包含的内容就多了。后续的传人,市场生存的空间,乃至这门手艺的前景,可能都只能用遗憾来概括。唯一不遗憾的,大概就是自己能玩一个高兴。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毛猴 老北京 绒花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