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夜上海那些褪不去的印记

2011年10月10日 11:58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骆晓昀 吕爽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老克勒的咖啡香

胡守训1999年在铜仁路开了一家咖啡馆,对咖啡的热爱伴随着他经年的回忆。

“胡守训是地道的上海‘老克勒’,爷爷在解放前是上海一家瑞士洋行的买办,开了家染料公司,父亲本来是读汽车制造的,大学毕业后去家族的钟表企业就职。”章斯睿告诉《望东方周刊》,“我是在2006年的夏天认识他的,当时老先生年事已高。”所谓“老克勒”,通常是指老上海那些阅历较深、消费前卫,在文化休闲方式上领风气之先的都市男性。

生在富裕之家,胡守训对钱的概念直到高中的时候才开始有。第一年读大学的时候,妈妈给他寄的生活费是每月50元,引起了轰动,当时30元能养一家六七个人。后来到车间实习,胡守训被老师傅问及父亲工资,他说600元一个月,别人都呆住了。

据他回忆:“从我爷爷开始,家里三代人都很喜欢喝咖啡,而且也很讲究。以前爷爷在家里烧咖啡的器具是美国COROY壶,下面用电炉烧的那种,20年代就有了,烧不坏的,都是摔坏的。”

“在我13岁的时候,也就是1956年,上海咖啡馆开始营业,因为家里的人都很喜欢喝咖啡就都去了。进门是一个鱼缸,养着热带鱼,放着音乐。大家讲话都轻声轻气的,这时候我就想以后我也要开一家这样的咖啡店。”胡守训说。

解放前在上海,中国人开的咖啡馆已经很多了。当时,南京路上咖啡馆一家接一家,如皇后咖啡馆(在现在的和平电影院)、皇家咖啡馆、DDS等,它们与外国人开的咖啡馆没有大的区别,无论是设备还是经营管理方面。

中央商场里面靠右的美心咖啡馆很小,只能放四个桌子,烧的咖啡却很好,解放前就在那里。去的人不多,却是全上海烧咖啡烧得最好的,用的是玻璃壶。“真正爱喝咖啡的人喜欢喝手工的,机器烧的咖啡不灵的。”“老克勒”特有讲究,细数着心中的咖啡经。

外国人开的咖啡馆在1949年后都开始卖给中国人了,1956年后咖啡馆就开始少了。

“文革”时只能偷偷地烧咖啡,胡父为了喝咖啡,还被红卫兵斗了两次。因为烧的咖啡很香,被邻居闻到就去报告,结果红卫兵来抄家了,后来只能硬戒咖啡,改烧可可,后者的香味没有那么浓。

“文革”前,散装的咖啡豆只有友谊咖啡,上海咖啡厂产的,是中国帮助肯尼亚销售的,用肯尼亚的豆和云南的豆混合,故取名“友谊”。改革开放前,国内只能买到上海咖啡厂出的友谊咖啡豆,其中还可能掺有哥伦比亚豆。

云南豆是解放后才有的,云南的地理位置,很适合种咖啡豆。解放前已经种植咖啡豆了,起先烘培出来的豆质量很不好,解放后一个哥伦比亚的烘培师发现本来很好的豆被这样糟蹋,就用他们的技术来烘培,果然炒出来的豆品质很好。

“当时省政府引进了哥伦比亚的烘培技术和设备,由省政府和咖啡商一起出钱购买,云南豆的价格马上上升了,原来只有10几块钱一斤,后来要卖到40多块一斤。”胡守训回忆。

配咖啡的三花淡奶,红宝石的鲜奶蛋糕,上海咖啡馆的栗子蛋糕,这一切关于咖啡的美好留在了老人的心里,也留在了上海。

残酷的成本战争

东方“茶文化”面临着“咖啡文化”的强劲冲击,非自今日始。2003年洋咖啡巨头们纷纷启动上海市场拓展计划,咖啡大战硝烟顿起。

真锅咖啡、肯德基、麦当劳、来自洛杉矶的咖啡巨头COFFEEBEAN&TEALEA和同样闻名于美国的“西雅图咖啡”以群狼战术围猎上海市场。

据悉,2000年,上海人饮用咖啡的比例已经高达42.7%。咖啡消费呈烽火之势蔓延上海,上海街头的专业咖啡店星罗棋布。此外咖啡制成品的利润十分丰厚。一位台湾业主表示,在上海开咖啡店,估计两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然而在房租等成本的压力下,国际咖啡巨头的围剿下,有特色的小咖啡店,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

对咖啡店而言,选址是关键,而且据测算,个人独立开店成功的概率只有20%,而加盟知名品牌连锁体系成功的概率高达80%。

咖啡的毛利率约为65%?86%、在扣除物料人事薪水和租金后也有25%?30%的净利润,以每月租金除以20%营业额计算、如租金每月5000元、月营业额也就是至少要25000元。

湖南路鲁马滋咖啡馆老板告诉《望东方周刊》:“我们现在每个月包括房租、水电等在内的成本就有一万六七千左右。”这家咖啡馆在湖南路开了只有半年左右,经营者是一对夫妇。丈夫是日本人,太太是中国人。他们的咖啡以纯手工制作,醇香地道而闻名。

“上海的房子本来就很难租,尤其是要找合适的地段。这个店铺已经是二房东接手租给我们,如果是大房东直接租给我们的话,可能会便宜很多吧。这个情况在上海很普遍,好的店面都是几经转手的。”老板告诉本刊记者。

在新天地情况依然,连锁作业的特性更加明显,星巴克、香啡缤等大型连锁店几乎客满。而有特色的mono咖啡馆,虽然面积不大,就三四张桌子的位置,但相对于不远处的星巴克来说,这里简直可以用“凄凉”来形容。

现在,它已经关门一年左右了。住在附近的一位老先生告诉《望东方周刊》,貌似因为成本过高,关门易主。

业内分析,目前竞争者共同角逐的咖啡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选址“扎堆化”,倾向于徐家汇、淮海路、外滩等繁华地段——这使其消费者约有70%~80%会重叠,咖啡大战的拼杀必定激烈异常。

城市的夜,是关于快乐和青春的故事,地标或许会消失,记忆却会永远牵绊着那些经历过的人。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衡山路 酒吧 印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