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夜上海那些褪不去的印记

2011年10月10日 11:58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骆晓昀 吕爽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夜上海,千娇百媚,不变的风韵婉转,消失的记忆流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城市,黄金年代的好莱坞大片若要东进,必先在这首映,拜拜上海这个码头。彼时的东京市不过建制30余年,繁华程度望尘莫及。

那时的夜上海,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交相辉映的异国风情弥散在街角的梧桐树下,滋润着上海姑娘们时髦的笑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上海依然是上海,衡山路的酒吧也伴随了70后一整代人的成长记忆。

2011年7月底,传来了衡山路酒吧街迁徙的消息,这个夜上海的时代地标,会在你我的眼前消失吗?

落寞不只两三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酒吧街都在高级宾馆周边形成,广州的白鹅潭风情酒吧街和上海的衡山路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标志性娱乐区。

衡山路很出名,曾是法租界的贝当路,1943年10月更名为衡山路,整条街长2.3公里。许多你叫得上名或叫不上名的老公寓隐匿在人行道的梧桐下,透着老上海最后贵族的风韵。

1993年时,整条衡山路只有两家酒吧,而从1994年,随着FullHouse迁至衡山路,这条街热闹了起来,几十家酒吧聚集于此。小资、情调成为了这条街的风情,随之而来,很多特色的小店也散落在衡山路周边,形成一张独具上海味道的网。

来中国十几年的Erik告诉《望东方周刊》,他是衡山路酒吧的常客,泡这里的酒吧都快十年了,因为住在附近,习惯下班过来喝一杯,“现在这里没有以前人多了,过去有的酒吧是要提前预定的,不然晚上都没有位子。”

贝尼酒吧1995年就落户衡山路了,如今的酒单上还印着老酒客的一句话:“不在贝尼存瓶威士忌,不算到过衡山路泡吧。”然而往日的风光早已不再,工作人员告诉《望东方周刊》:“这几年的生意是不如以前好做了,竞争压力大吧,很多地方都开了酒吧。”

特色的咖啡馆也散落于衡山路的周边,NOHA咖啡馆坐落在与此相交的高安路上一个小天井里,店主是有蒙古国籍的兄妹,他们告诉《望东方周刊》:“回头客的消费占了总收入的80%左右,虽然衡山路日益落寞,但对于这样的小店,现在生存还不是问题。”

资料显示,1999年衡山路167户商家中,其中酒吧就占了近100家,营业面积达到35000余平方米,营业额6.5亿元。1999年9月,衡山路被列为“上海市十大专业特色街”之首,衡山路的辉煌达到了顶点。

据《东方早报》报道:徐家汇商委相关负责人承认,衡山路客流量大减是不争的事实。改变势在必行,从规划的整体方案来看,现在的部分酒吧或许将迁出这条马路。

据悉,徐汇区政协教卫文体委课题组就对衡山路、复兴路地区保护与开发进行了调研。在他们看来,这一地块正面临着新的抉择,“衡山路一条街”目前在外界印象中和市民心目中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卢湾区的“新天地”。

不过徐汇区商委一位薛姓工作人员告诉《望东方周刊》:目前并没有制定出关于衡山路未来发展的规划。

藏珑坊是衡山路、东平路交口的一家西餐厅。老板Michelle告诉《望东方周刊》:“听旅行社的朋友说过,衡山路这里酒吧要有一部分搬迁。但是我们自己没有接到通知,不知道这件事。”

虽然有不少的回头客,但Michelle承认,每个营业时间段年轻客人所占的比例都很少。缺乏吸引年轻人的魅力,可能是衡山路酒吧逐渐冷清的最大原因。

旧时风月的笑

茨威格在《月光胡同》中对海港区的酒馆胡同这样描述:

“咖啡馆里醉酒的人们在狂喊乱唱,赌徒们在大声争吵。海员们在这里邂逅,总要露出会意的笑容,他们的呆滞的目光顿时神采奕奕,充满了生气,因为这里一切东西应有尽有,女人和赌博,饮酒作乐,冒险奇遇,肮脏和伟大的。这些街道,不论在汉堡、科伦坡或哈瓦那,全都一模一样,正如奢华的大街,也随处都一模一样,因为生活的上层和下层外形相同。”

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夜也一样,无论奢华与否。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章斯睿告诉《望东方周刊》:那时上海咖啡厅形色各异,高贵的法式、奥地利式,放荡的俄式和难以琢磨的日式。咖啡厅中央会有舞台,艳舞曼歌的夜,掺着咖啡香的酒醉。

在酒吧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咖啡馆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8世纪中叶,一位西方学者把巴黎这座城市称为:“欧洲的咖啡馆”,可想咖啡馆在当时兴旺发达的盛况。

与咖啡馆繁荣兴盛几乎同步,这一时期的小酒馆也蓬勃发展起来。咖啡馆那种适度的兴奋、浪漫的情调渐渐渗入粗鄙的小酒馆,让其穿上漂亮的外衣,再给它取上一个时髦的名字,便诞生了酒吧。

晚于西方,民国时期的上海咖啡文化是新都市文化崛起的标志,但是喝咖啡只是少部分人的消费,是一种特权的象征,一种身份的认同。咖啡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一般人而言,这只是一种“尝鲜”,上海人趣称为“开洋荤”。

章斯睿说:“当时现淮海路区域的咖啡馆和如今的类型比较相似,安静高雅。南京路上多是俄式咖啡馆,身处商业区它们还在中午卖西式客饭。最奇特的是位于虹口的左联咖啡馆区域,成为新思想碰撞和孕育的地方。”

最繁盛的阶段出现在1947年到1953年,这时上海咖啡馆的盛景甚至比肩战前。但不久之后这一切发生了改变。1953年7月,上海市公安局对咖啡馆内存在的“鸳鸯座”、“黄色唱片”、营业时间以及室内灯光问题做了严格规定。

1956年初,西餐咖啡业67户全部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从此各店的业务经营,企业管理、盈余分配纳入计划轨道。

这批公私合营的西餐咖啡馆之后都很少再经营西式饮食了,不是转向中式餐饮,就是在历史中消逝。如有名的天鹅阁,在公私合营之后,变成经营大饼油条豆浆的中式餐饮店,之后不久就消失了。1966年“文革”前,全市西餐咖啡馆只有13家。

“‘文革’后很长时间,上海只留有一家咖啡馆,就是铜仁路的上海咖啡馆,‘文革’期间为了维持,不得不卖起了生煎馒头、小馄饨。”章斯睿告诉本刊记者。

上世纪90年代现代开放中融入了怀旧热,上海街头如雨后春笋般地树立起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似乎极力想要恢复和还原带有异国情调的、浪漫的咖啡馆文化。在章斯睿看来,这种怀旧,暗含着对海派文化复兴的崇拜。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衡山路 酒吧 印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