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类节目走红 导演:拯救文化危机不能靠电视
“拯救文化危机不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事”
本报记者 赵妍 发自上海
“拯救危机不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事。”央视热播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有关节目所引发的“汉字危机”、“文化危机”,他“由衷不这么看”。在他的设想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该像美国的全国拼写大赛那样成为全民参与的、对国家文化认同的游戏。
“老在常用词打转,不觉得对我们的文化很不尊重吗?”
时代周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届已经结束,目前有关第二届的选拔工作已经开始,能否请你谈谈下一届的情况?
关正文:下一届还是以学校为单位来参赛,教育部、国家语委已经给各省都发了通知,我们也马上会做一个参赛指南的细则—还是以学校的名义来参赛,但是所有适龄的学生都应该有参与体验的机会,同时一定是要各级各类的学校,他们都需要通过竞争最终才能获得代表他们省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
今年第一届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实验的阶段。我们一直特别强调今年这个节目是一个实验,总结很多教训,发现很多没有想到的问题。今年的影响力实际上也是实验阶段的影响力,我们非常有信心明年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我们的选手会是真正从各地通过广泛的竞赛和参与选出来的选手,他们的优秀程度、代表性,各地群众内心情感的牵挂,我相信下一届都会远远超过今年。按教育部的统计,在校的初中生有6000万,初二以上的是几千万的一个数量。
时代周报:针对这一届《汉字听写大会》,有着一种争议是“生僻字”多。有些人会觉得节目中出现的很多“生僻字”已经很少在生活中用,有些冷门。
关正文:我这么回答这个问题吧。首先,一个语言的优美程度,一个民族所掌握的语言能力,都是通过语言表义的丰富性来体现的。语言对于这种精细的差别的表现,它的精确性、丰富性,事实上是表现了这种语言是否成熟、是否优美最重要的标志。日常语言只能用到我们博大的中国汉语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我们千万不能把我们优美的语言直接简化成日常使用的语言,因为那样会使我们的语言失去美感,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浮躁、特别强调效用,就像快餐一样,文化也成了快餐文化。
实际上,有很多人提出这种置疑的时候,没有真正去理解文化应该具有怎样的宽度和厚度。在理解、感受语言之美的时候,应该形成一种什么样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说,你怎么不考常用的、跟我们生活相关的词汇啊?生活中总共就用不了多少词,大家老在生活中常用词打转,你不觉得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很不尊重的事吗?
时代周报:但过多的“生僻字”的考核,尤其是在央视这样的平台播出,会不会不利于汉语的推广?上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识字率,我国定了简体字为官方语言。现在以这个节目来向世界推广汉语,会不会形成“汉语很难”的负面印象?
关正文:这事也是一个掩耳盗铃的事。当我们需要汉字博大精深的时候,我们就说我们有五千年的造字史,我们有五万六千个汉字;当我们需要让人感觉到容易的时候,我们就说其实你学到两千个就行了。这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表述。
中学毕业的时候有3000个字,这是国家语委规定的或者经过专家论证的,你有3000个掌握的词汇量就可以应对日常的交流。但是我们日常的交流跟优美的交流,跟高水平的交流,跟文化继承之间是天壤之别。一个老外,可以只学会“你好”、“吃了吗”就行了,但他要热爱中国文化,他必然会知道中国汉字多了去了。用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说我们中国汉字其实特容易,你记住几百个就能通汉语—这有意思吗?汉语的推广水平,分不同的层级,真正的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老外要对汉语有深入的研究,他就得研究更高级的汉语,他就得能读古文吧。你非得拿儿歌跟老外说看我们汉语多容易,这是很荒诞的。
被绑架的“汉字危机”
时代周报:那么在下一届,繁体字是否有可能加入到竞赛中来?
关正文:作为节目组我们特别希望。在政治上我们有一国两制,在社会制度上我们领导人能有这样的想象力,实际上文字管理体制也应该有想象力。
比如说,我们特别欢迎港澳台的同胞直接来参赛,参赛肯定会涉及到正误判别的问题,这个就涉及到繁体字。我们实际上在节目的过程中并不把繁体字算错的,除非是太明显的人们不会用的异体字。为什么?因为都是流通的、在使用的汉字,我们希望能够表达出文化传承上的两岸一心、两岸一体这样基本的观念。
当然,明年是否有港澳台的本地队伍来参赛,并且引入了繁体字的正误评价机制,这个还得特别仔细论证,因为我们需要时间,我们自己的专家,还有国内顶级的语言学家也在开始研究。大家已经发现,我们大陆确认的繁体字字型和台湾确定的繁体字字型,和香港确认的繁体字字型不一样。而台湾和香港之间又不一样,包括字义,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这样的现象是特别不好的一种现象,因为同一个母语,我们国家五千年文化能够一同传承,我们国家能够保持统一、完整,民族和谐共存,这些都建立在文字的统一上、语意的统一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我们两岸三地现在有一些文化差异存在,我们这一代人如果不去加以沟通、加以消除,百年之后是有罪过的。
时代周报:《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后,很多人都在说“汉字危机”,在你看来,这个危机存在吗?
关正文:很多人都说这个节目的产生是因为电脑时代提笔忘字,于是要拯救汉字书写文化,我由衷地不这么看。因为我认为,提笔忘字这事儿有汉字就有,我们古代的人其实有那么多通假字,也是因为大家经常写错。从有汉字起,就免不了写错。键盘的确使书写机会减少,使我们的手写能力退化,但是印刷术发明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手写机会已经减少了,过去还抄书呢!一个时代科技的进步,本身是我们应该欢迎的事,如果只看到它的弊端,我觉得从价值观上就不对。书写能力下降不可逆,但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积累一些与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沟通的方式,它可能是一种游戏,一年到头有一段时间大家跟我们的文字发生了亲密的关系,如果能传承,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美国的拼字游戏到现在快90年,他们几乎人人参加,曾经参加过的爷爷为小孙子准备参赛,是一个特别可爱的全民参与的节目,是对美国文化认同的游戏。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不是加强英语拼写能力的游戏。为何印度裔的移民能够获胜?首先美国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它有多种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美国能够获得共同认可的东西,在美国实习新移民的文化认可,共同的“美国梦”,这些是游戏的主流。为什么我们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节目,就非要拯救什么“危机”呢?媒体在绑架所有的话题,也让“危机”成了今年暑期的一个关键词。但现在我们反过来看,拯救危机不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事儿。凭什么你一个破电视节目就能拯救危机?没那么重要。
时代周报: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你也提到了美国的拼写大赛,从1999年至今,美国拼字比赛冠军有11次是被印度裔选手夺得,有印度媒体反思其原因,认为是印度重视死记硬背的教育传统造成了这一现象。同样,现在有人担心这场汉字听写比赛会成为应试教育的翻版。
关正文:青少年学习汉字,一开始都得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对汉字造字原理的理解,这个事情就更可爱了。如果一个学生在青年时代,在13岁,与汉字有过深入的接触,集中两个月的时间多认识了许多汉字,一生都会受益,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情感都会有影响。所以背就背呗,背汉字比背乱七八糟的东西强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向的力量非常重要。
1
2
|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