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新青猿》借古讽今刀刀见血 解困迷局猿啼声声悲切

2013年09月18日 16:08

戏剧《新青猿》在剧本创作完成的十年后终于由作者自己操刀执导,于2013年9月19日在蓬蒿剧场上演。故事以叶芝短篇小说为原型,对“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母题展开探索。不仅仅借古讽今,诚邀观众一起直面现实迷局,也试图从架空的历史背景中探寻外文化对中国社会格局的影响。12位不同背景的成熟演员经过2个月的工作坊式排练,呈现自然生动的精彩表演,观看性与深刻性并存。

法制文学和老军医的戏剧风格,荒诞奇异,充斥各种深深地惊呆。

《新青猿》故事采用双线索交替叙事。一条线索:一游侠遇到一群村民。附近山上的强盗抢走了村民们的两头猪。在侠客的鼓动下,他们决定上山去复仇。侠客濒死。村民要求侠客兑现言--拿到杀死强盗的钱。大侠孤独的死去。另一条线索:徐霞客最后一次探险,寻找迦叶坐化的鸡足山。他和好友和尚遇到了强盗,被抢走了随身的行李和圣物。不久和尚生病,徐霞客继续前行。房东听信和尚的说教,把他捆在野地里喂虎,碰巧被后悔返回的徐霞客救下,但随后又被毒蛇咬死。

剧本写于2003年,很多剧团尝试排演未果。在中国一切同题材影视作品尚未出现时,导演石可已经以叶芝的短篇小说的故事主干为基础开始剧本写作。无疑,从内容从结构来讲《新青猿》都是不可多得的力量型当代作品。导演就“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关系”这个主题做出的解析。悲剧人物大侠在一个有村民构成的极其喜剧的情境里遭受背叛,这个剧情是能看多深就有多深的。

在黑暗中结伴行走,我们需要光亮,但是光亮往往不是以灯的形式显形的,有可能是萤火虫有可能是鬼火有可能是照着自己荒诞脸孔的镜子反射月光。《新青猿》里有光,可这光你得自己找,你可以先在《新青猿》里攒足一种找光亮的动因。

12位“奇葩”演员大跨界,2个月工作坊排练乐趣多。

对于这一次排演,制作人和导演费劲心思的挖掘了12位“奇葩”演员,背景多元。孙小杭人大哲学系毕业,现为编剧;林寒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学比较文学;申源从央美毕业,画油画;冯冲之前在金融业打拼;张志明是翻译;张巍是保险公估师……五花八门。还有一些是职业演员,可像米特是业余拳击手;孔恐之前做过弹唱歌手;张笑尘有个电工证;阮思航是电视台编导,王猛是篮球运动员,刘超是个翻译……他们是生活里的跨界作者,阅历丰富,自然掌握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多元解读。他们在排练的过程中为导演创作提供大量的宝贵素材。在2个月的不间断的高强度工作坊式排练,通过项目碰撞和影响,建立的由12种特质组成的同调。

2个月的工作坊,导演石可引入了很多前卫戏剧工作坊,在探索身心的路上,一起冒险。演员轮流崩溃又轮流涅槃,心灵的载重量更大了。12个演员历经两个月的排练,几乎已经活在角色里和共同创造的戏的气氛里了。

主创大突破——我们不主流,我们也不是“非主流”。

这一次主创人员的大搜索,导演力求突破。一方面是创作节制的突破,一方面是艺术家对自我风格的突破。

音乐莫西子诗本身就是一个极愿意自我颠覆的作者,从《阿杰咯》(不要怕)到《甜蜜的十八岁》电影配乐,他没有一次不落音惊人。这位彝族艺术家有着自然原始的创作能力,以及纯属的配乐技巧。这次他和《新青猿》合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其中奇特很哲学”“要的就是不一样”。

“可回收的舞台美术设计”是此次《新青猿》舞美王人可的概念。他是大胆的激进分子,最喜欢加入不主流也不“非主流”的创作团队。他用可回收的旧物来做舞台美术,创造了蓬蒿剧场史上最大变革的舞美设计,观演区和表演区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一种独特的观看方式通过他对观看视点巧妙地控制产生了。

服装设计王冰用高级定制的规格给《新青猿》做了12件戏服。这12个主要人物扣着你熟悉的头衔,却是你经验之外的性格。“用衣服的面子把人物的里子翻上来”这是王冰在设计时跟导演旷日持久艰难沟通的主题。导演对服装的品味很是独特,最后的呈现极耐端详。

岳明是《新青猿》和导演石可的粉丝,多年前看过剧本就上了贼船。此次道具大量原创,都是岳明设计制作的,她是剧组的魔术师,每天排练室里都会多出几个新道具,12个演员的家伙事儿由她慢慢变。

化妆造型师彭冠金是最后敲定的主创之一,他说《新青猿》比他想的复杂的多,但给人物添怪给造型添彩的过程真是十分有趣。观众可以在演出中看到演员的头发上和手上有一些参与表演的化妆设计。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新青猿 迷局 见血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