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差评营销”大行其道 出书人“不怕被骂”
余华新作被差评推上了风口浪尖
出书人本都是脸皮薄的文化人,他们格外珍视外界对作品的好评,也善于从差评中获取改进之机。可如今在“差评营销”大行其道的出版界,不少出书人自称“不怕被骂”。而如此“玩转差评”的姿态,则可能使出书人自己彻底丧失进步提高的机会。
“差评营销”:
新书不怕被人骂,就怕没人理
这几天,关于余华《第七天》的批评之声已经出现了“一边倒”的态势,读者称此作为“新闻串串烧”、“余华出道最差之作”,文学评论家则认为《第七天》没有超越以往,显得过“轻”过“薄”。
耐人寻味的是,此前一直热情为媒体提供新闻素材的出版商,此时却陷于沉默,除了总编辑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坚持己见”的话,几乎没有反驳之声出现。就连余华本人也表示“会关注批评,但不是现在”,一副消极应对的样子。
在余华和出版商的“不抵抗”下,现在,《第七天》已被骂得体无完肤,名誉扫地。可堪为奇观的是,《第七天》在一片骂声中大卖。
按记者掌握的数字,上海书城目前已售出《第七天》近600本,为文学书销售第一名。博库书城售出近700本,为文学社科类图书第三名。而《第七天》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在各大网络书店也都挤进了销售前五名。
电影《富春山居图》所使用“差评营销”终于被出版人心领神会。电影《富春山居图》被讥为“突破了烂片的底线”,不料越骂越红,票房已近3亿。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余华和出版商对差评的“不抵抗政策”,实质就是一种“差评营销”,希求通过被骂来获得足够关注。
“差评营销”的本质就是“不怕被人骂,就怕没人理”。赵忠祥几年前出版古典诗集时就直言“不怕被骂”,“我非要出一本书让大家再骂我一次不可。”而同样不拒绝被骂的作家海岩一语道破天机:“你可以使劲地骂我,就怕我的作品没人理。现在是夸你,你成功了;骂你,你也成功了;没人理你,你就失败了。”
玩转差评:
出书人无视差评,错失改进良机
现在,电影界流行一门叫“逆反心理电影学”的学问,讲的是如果一部电影被强烈抨击,这抨击声往往会激发观众“真的有那么差吗”的心理,进而推动电影票房大卖。“烂片”《富春山居图》的走红便是这个原因。
可现在,这种“逆反心理学”也在读者之中大行其道。记者最近在书城采访时遇到一口气买了3本《第七天》的读者小古,他就表示,基于余华的著名程度,他不会轻易相信任何差评,“如果大家都说好,我可能不会这么急着看,都说不好,我才要看看余华有没有这么差。”
评论人士金哲表示,相比电影观众,拥有逆反心理的图书读者本不多,可现在出版界之所以也敢玩“差评营销”,与“红包评论”的泛滥导致评论权威性下降有关——读者已经不太相信专家对一本书所下的好与坏的定论,非要自己验证一回。
读者的这种心理也就为出版商开展“负面差评正面利用”的“差评营销”提供了基础。
但问题是,“烂书”终究是“烂书”,读者如果将大量精力放到验证“究竟烂不烂”上,对自己的情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长此以往,习惯于“审丑”,变成“以丑为美”,那更是得不偿失。
评论家魏青还注意到“差评营销”的一个更令人忧虑的结果。既然“差评”只是一种“营销手段”,那么作者和出版商就不会真正对差评进行反思,进而细究失败的原因,他们忽视了有真知灼见的差评,也就失去了改进提高的机会。
有一位批评家尖锐地指出,正因为一些著名作家“欢迎被骂”是出于大卖的考虑,而非真正听得进意见,他们的作品便越写越差。 郦亮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