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柴静忆苦:体制里的工作干不了 因袒露弱点才被人信任

2012年12月06日 09:1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罗皓菱

资料图:柴静。

新书《看见》讲述十年央视历程———

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即将出版讲述十年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她在书中回忆了第一次采访时的溃败,仓皇逃跑甚至连采访本都忘了拿。写了刚进《时空连线》栏目组连话都不会说、字都不会写的黑暗时期,2006年采访“两会”的不适应……柴静说,很多时候,采访对象正是因为她的弱点才信任了她,接受了访问,或许当一个人能袒露弱点的时候,也更容易被人理解。据悉,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首印高达50万册,新书首发式将于12月15日在首都图书馆举行,本报记者日前抢先阅读了部分书稿。

-我文艺?我们根本称不上文艺

虽然已是央视最受欢迎的记者、主持人之一,柴静却非常低调。平时不爱着首饰,衣服色系以素雅为主,甚至上镜做节目时都不常穿着正装。不少人好奇她的生活态度,但柴静说,生活于她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跟朋友在一起,忘我是最好的状态。再者,她也觉得做节目时受访者要靠对主持人的印象来感受一个人,不想用多余的装饰干扰他人的判断。

生活中的柴静,爱看书、听音乐、看电影,对艺术有天生的敏感。很多人觉得柴静文艺,从她的装扮到言行。柴静自己并不认为。她说,文艺是两个很好的字,现在很多配不上的人都在消费这个字,更不要说践踏这个字了,这也是对文艺的不敬重吧。其实我们现在还根本称不上文艺呢,谢素台叫文艺,齐邦媛、朱光潜、丰子恺、周作人叫文艺,我们叫文艺吗?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

《看见》讲述了柴静这十年一个人目力所及的一切,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柴静说十年前,陈虻问她喜欢新闻的什么,她说喜欢新闻中的人。直到今天仍未改变。在柴静看来,“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

《看见》中的柴静,从不逃避自己的软弱、失败。她在书中回忆了第一次采访时的溃败,仓皇逃跑甚至连采访本都忘了拿。写了刚进《时空连线》栏目组连话都不会说、字都不会写的黑暗时期,2006年采访“两会”的不适应,也写了对故乡山西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无奈。柴静说,很多时候,采访对象正是因为她的弱点才信任了她,接受了访问。比如卢安克,比如虐猫事件的拍摄者,比如李阳的妻子Kim。她说,或许当一个人能袒露弱点的时候,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作为记者,柴静经常提醒自己要客观、克制,可天生的感性、敏感,还是会让她在采访中作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双城的创伤》中,她给小孩擦眼泪的动作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讨论她是否是“表演性主持”。做药家鑫案,采访张妙的父亲时,听到张妙的母亲在房间里哭泣,她也会忍不住停下采访,去房间安慰、陪伴张母。过去,柴静也会反思这样的行为,认为自己不够冷静和专业,如今,逐渐摆脱外界和内在束缚的她反而觉得:“太固执于一个律条,觉得记者就应该怎么样,非要夸张或者非要掩饰,都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自己的过于在意。”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柴静 看见 文艺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