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舌尖2》明年播出 陈晓卿:纪录片该向“钱”看

2012年12月06日 08:53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今年,一部纪录片火了,它叫《舌尖上的中国》。在正在进行的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舌尖上的中国》又摘得金红棉奖中最具分量的“评审团大奖”。

昨日上午,纪录片节的“广东日”主题讲座上,该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作了题为《国际化语境下的媒体纪录片》的讲座,解密《舌尖上的中国》从破题到形式选择等内幕。“所有事情都是文化,手艺传承同样是文化,我曾经说过,每一个厨师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演讲中,陈晓卿至少5次提及“利益最大化”,“我们老是说一味地谈挣钱这个事,显得罪恶。但是我觉得,这恰恰是现在中国的纪录片所要秉承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尽量多的观众去接受。”

陈晓卿透露,《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进入调研阶段,会把视野放得更开,可能会进一些大公司拍摄,“明年1月9号开拍,预计年底播出。”

我们的饮食文化,是通过吃饭,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最早策划在2002年,当时在做一个美食春节节目,做完之后有想法做纪录片。选题2002年申报,2011年正式通过、立项、拿到资金。”陈晓卿说如果《舌尖上的中国》在两三年前拍摄,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可能只是简单的美食纪录片,“一开始定的题目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进入文案阶段才改名《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坦言,“在中国,我们的饮食文化,是通过吃饭,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这样的斟酌之下,主题确定为“通过美食,展现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即使主题确定,放些什么内容?陈晓卿说,曾经提议做《中国八大菜系》,但他自己并不同意。“菜系对菜的划分太粗暴了,制作时会陷入八大菜系的怪圈,将片子拍成一个八大菜系说明书、教科书,不会有人觉得好看。”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舌尖上的中国》不以菜系为分界,开始讲述各地的美食历史。

用猎奇式的表述,选择极端化的故事,并且遵循8分钟原则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自今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上引发轰动,豆瓣的评分高达9.1分,超过80%的用户打满分。之后,该片于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走国际的道路,《舌尖上的中国》在最初考量制作形式时,便把自身放在国际语境之下。

“目前,中国纪录片人面临国外同行的价格压迫。以BBC为例,它制作一个1000万元成本的纪录片,卖到中国也许只要价2万元,可以在两三年时间内十几次播出。这是国外在传播文化,却给我们同行很大价格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陈晓卿认为积极学习他人的制作方法至关重要,“差距越大,学习成本越低。学别人的东西,一点都不丢人。”

《舌尖上的中国》在制作时,成立了学习小组,解析《美国:我们的故事》、BBC纪录片《美丽星球》等经典纪录片的形式。“用独立的故事,分布在每一集。用猎奇式的表述,选择极端化的故事,并且遵循8分钟原则,有调查显示电视观众的视听极限是8分钟,这在我们播出时也得到印证。”

除了这些形式之外,镜头的使用,《舌尖上的中国》也在学习。“《美国:我们的故事》,55分钟的片子有1900个镜头,平均2秒钟一个,很多都是半秒一个镜头,节奏非常鲜明。《舌尖》第一集有1400个镜头数,很多人认为纪录片要用长镜头,这不一定对。”7集制作下来,陈晓卿谦虚地说形式上都是拆开别人的来学习。

找了一些在校的学生和喜欢旅游的人帮我们找一些拍摄点

从2011年春节后的2月份成立摄制组,《舌尖上的中国》的选题讨论正式开始,并于4月份形成文案。之后,经过了长达4个月的前期调研。“基本上就是找了一些在校的学生和喜欢旅游的人帮我们找一些拍摄点。现在我们在广西拍的另一部片子,用的也是这种方法。”陈晓卿多次强调,“现在我们的导演都是沿用这种办法,就避免了沿用自己脑子里固有的一些拍摄点。”

与很多国内纪录片请国外剪辑师不同,《舌尖上的中国》的后期全部都是国内的剪辑师在操作,“现在会剪辑纪录片的人很少,把这事交给外国人来做,我们会很放心,他们会剪得非常好。不过,让外国人剪辑历史类纪录片,我们也有过不少失败的经验。”

新快专访

获得“评审团大奖”,总导演陈晓卿却说:“把奖颁给《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太合适”

《舌尖上的中国》拿评审团大奖,导演却觉得不合适?昨日上午,在陈晓卿演讲完毕后,新快报记者向其提问:以往纪录片节的奖项较多关注作者纪录片(即独立纪录片),而这次颁给了媒体纪录片,对此作何感想?

陈晓卿爽快地答道,“可能我这样说不好,但颁给《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太合适。很多别的电视节会专门为媒体纪录片颁奖,纪录片节还是应该多关注作者纪录片。”

●谈价值观:“什么是中国价值观?首先,我们拍的纪录片要传出中国给外国人看,所以必须先站在他们的角度。外国人认为中国人重宗亲观念,那么我们要将这个宗亲观念背后的文化背景、形成缘由说清楚。这与我们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与我们的耕种文化、乡土文化,甚至于我们的味觉记忆都有关系。拍片子时,我让所有人都去看三本书——《中国人的性格》、《天安门》和《地中海》。”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 播出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