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好友23年前预言莫言获诺奖 嘱其关注高密东北乡

2012年10月15日 08:12
来源:大众网

莫言眼中的世家

张世家与莫言儿时玩伴,两村相隔不到3里公路,上世纪70年代他们在乡棉花加工厂同事3年,后来莫言参军,张世家在乡政府干通讯员,莫言每次回乡探亲,都要找他喝酒聊天,他们叫神侃。

莫言的很多小说题材与张世家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像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是在张世家那间乡镇党委宿舍兼办公室的屋子里,看到《大众日报》刊登的一则800字左右的消息引发的。

张世家十分关心莫言的创作,他经常帮莫言寻找创作素材。1986年秋,莫言回家探亲,他们一起专程去找高密的剪纸艺人范祚信买剪纸,同年他和莫言还到高密聂家庄搜集了一批泥塑老虎、叫猴。

1984年莫言回家探亲,张世家在他的宿舍里,用一盘猪耳朵、一碟黄瓜炒鸡蛋、一碗花生米,还有蒜泥、黄酱、生菜和两小罐红高粱酒宴请莫言。

酒至半醉,当时在文学界小有名气的莫言向张世家“炫耀”起了自己的小说,张世家没听完便打断了他:“你发表的几个破小说在我看来,没啥了不起,哪个是你自己的经历?不信写高密东北乡,写我们的童年,你写,写……”

莫言当时认为故乡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张世家来了一句:“你为什么不写写公婆庙大屠杀?”随后,张世家就绘声绘色地给莫言讲起了公婆庙大屠杀的事。

莫言后来在《红高粱与张世家》里这样写道:“当时,我并没感到这个故事有多么精彩,但脑子里还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几年之后,我考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正好又赶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张世家亲口给我讲述过的兄弟爷们打鬼子的故事就猛然地撞响了我的灵感之钟。只用了一个星期,我就写出了初稿,又用了一个星期,抄改完毕,然后就给了《人民文学》。”这就是《红高粱》诞生前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插曲。

张世家在世时,我们在高密采访他,他很明确地说:“如果我是导演,我就改编莫言的《父亲在民夫连里》,那篇小说故事性太强了。”

张世家当时还跟我们回忆《红高粱》拍摄的一些花絮,当时的采访记录是:“莫言家真是贵客盈门啊,那低矮的小屋里,哪见过这阵势!但小屋迎来了它的辉煌。当时,跑娱乐的记者干什么去了?如果娱记一炒,莫言的老屋也炒出名了。这里就是莫言文学王国的‘首都’”。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1986年 含氟水 诺奖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