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冯小刚策划芭蕾舞剧《惊梦》:杜丽娘褪去古典外衣

2012年06月05日 10:45
来源:成都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一部《牡丹亭》,至纯至美,成为无数痴男怨女最钟情的故事之一。相隔400余年后,由汤显祖这部名著演化而来的《惊梦》,却成为芭蕾舞者足尖上的舞蹈。15日晚,锦城艺术宫将上演由王媛媛执导、编舞,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演出的当代芭蕾舞剧《惊梦》,舞台上的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将褪去古典外衣,成为你我身边的饮食男女,演绎现代人千回百转的心路历程。很多观众形容它是中国版《人鬼情未了》,昨日,被誉为“中国现代舞编导领军人物”的王媛媛接受记者采访时笑言:“可能是因为电影《人鬼情未了》太出名,会给大家这样的感觉,这样通俗的解读也没什么不好。实际上,《牡丹亭》的人鬼之情和文字神韵,比电影要美得多。”

梦我的柳梦梅是谁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会选择改编《牡丹亭》?

王媛媛(以下简称王):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牡丹亭”,最打动我的是其中从“惊梦”到“重生”这段,《牡丹亭》告诉我们,人的灵魂可以永生,我自己做这个戏的过程对爱情、生命有很多感悟,对我整个人生有很大触动。越做我越相信,要珍惜每次相遇、珍惜和每个朋友的相遇。《惊梦》是我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去解读自己的人生:当生命存在时,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应该怎样活着?

记:是不是杜丽娘身上有很多你的影子,或者说有你所追求的东西呢?

王:可能吧,比如说对爱情真实的感觉、特别纯粹的感情,我比较期盼。如果我们回到《牡丹亭》剧本当中去,能够让人羡慕的是什么?是杜丽娘心中有个目标,她知道这个人在哪儿,她执著地为一个人去生、去死、去爱。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梦而死,完全是因为爱情,得以重生也是因为爱情。作为舞蹈编导这么多年,肯定想用最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创作时,我每天晚上都在做梦,梦我的柳梦梅是谁。

记:听说在给演员进行人物分析时,你说得最多的就是羡慕杜丽娘。

王:因为她至少知道自己等的那个人是谁,而我们可能对理想爱情一直都在追求、一直都在迷茫。如果知道那人是谁,我们也愿意用一生追寻。

记:冯小刚担任了《惊梦》策划,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结缘的吗?

王:从电影《夜宴》开始有接触,《夜宴》也是谈感情,谈一个人对爱的付出,我记得和冯导说《夜宴》里他最喜欢周迅说的一句台词:一个人如果懂一个人的话,你就不寂寞了。

“人鬼之情”比电影要美

记:这部作品中,观众能看到什么?

王:《惊梦》糅合了当代舞蹈、话剧、昆曲和视觉艺术4种语言,音乐融合了昆曲、弦乐四重奏、电子音乐和轻摇滚多种风格。服装不是古典、唯美风格,很前卫、冷峻。

记:这些元素糅合在一块儿很新鲜,你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个剧?

王:《惊梦》讲述杜丽娘从死亡到重生阶段,对于爱情和生命其内心的一些变化和态度。表达一个在梦境中穿越生死、为爱情奔走的灵魂,执著地寻找属于她的爱情的故事。为什么选择昆曲和戏剧?因为这会让舞台更丰富,昆曲《牡丹亭》很出名,观众会看到作曲写音乐时运用了很多昆曲素材,但有很多变化。如果大家来到剧场,会非常惊讶这个剧的音乐。我们用身体和音乐,并融合各种表现手段将深彻的情、爱、生、死意象充分展现。

记:很多观众形容《惊梦》是中国版《人鬼情未了》,你怎么看?

王:杜丽娘为情而死,她作为一个灵魂和自己梦中的情人约会时,她就是我们通俗解读的一个鬼。可能因为电影《人鬼情未了》太出名,会给大家这样的感觉,实际上《牡丹亭》的人鬼之情以及文字神韵,比电影要美得多。

记:在21世纪的今天,在舞台上去呈现这段“死生契阔”的中国古典爱情,意义何在?

王:《惊梦》并非只是向观众展示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而是通过揭示一个寻梦而不得的中国女性的内心世界,向观众及当代社会提出疑问:今天的人们该如何看待生命与爱情的关系?我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和渴望是否有出路可寻?这个答案在每位观众心中。

剧中的杜丽娘虽然为爱情魂牵梦系,但作为当代人的她却非常痛苦地徘徊于对理想爱情的追逐之中,眼看自己的爱情梦想就要实现了,她却突然发现这只不过是一场“惊梦”。该剧演出5年来,我们得到的反馈是,很多观众都认为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爱情、工作、生活均如此,这也正是这个古老故事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人鬼情未了 牡丹亭 惊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