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辛德勒”何凤山:冒险拯救数千犹太人生命

2012年05月17日 07:56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俞飞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义举尘封六十载

1997年9月28日,历任驻奥地利、埃及、墨西哥、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大使的何凤山在美去世,享年97岁。台湾当局无动于衷,未派代表出席葬礼。倒是中国大陆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特意送上花圈,以示敬意。

女儿何曼礼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讣告,提及父亲曾向犹太人发放签证。美国犹太历史学家索尔,立即致电何曼礼,询问此事。随后,他找到当年犹太人及其后裔,并觅得何凤山亲笔签证。至此,这段尘封一甲子的历史浮出历史水面,赢得举世关注。

向来低调的何凤山,很少提起当年救助犹太人义举。何曼礼深情回忆:“父亲与他同年代的中国同胞一样,为百年来中国曾经饱受外国帝国主义的羞辱和迫害而深感义愤,立志不让这种羞辱继续下去。所以,父亲特别同情任何受到欺凌和迫害的人们。这也就是他单纯的帮助犹太难民的理由。”

她骄傲地表示:“我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非常慷慨、大度,他认为帮助他人是很自然的事,即使从人道主义的观点出发,做这种事也是应该的。”

何凤山从未将救助犹太难民视为壮举,之所以不愿提及,是因为他觉得中国不是有一句“善欲人见,便非真善”谚语吗?“倘若救助在苦难中的人,是人自然而然该做的事,为什么还需要特别向别人提起或寻求表扬呢?”

对此,一位犹太幸存者感动不已:“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光辉仍然照亮世界。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为人类照亮了前程!”

2000年4月中旬,江泽民主席访问以色列,以色列总理巴拉克,恳切表达他对何凤山的感激之情。以色列前驻华大使海逸达感慨道:“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接纳了犹太人。”深入人心的中国儒家、道家文化使仁爱、互助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的界限。

2001年,联合国总部举办名为《生命签证:正义与高贵的外交官》的纪念展。在这次纪念展上,展出了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拯救犹太难民的英勇事迹,何凤山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外交官。

因拯救犹太人数量最多,何凤山照片放置在正中央,最为抢眼。犹太人基金会颁奖表彰何凤山等10余位外交官,何曼礼代表已故父亲接受这份荣誉。一位犹太女子在其父签证前紧紧拥抱何曼礼,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父亲。”何曼礼也动情表示:“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我父亲。”

欧洲历史学家认为,何凤山救助的欧洲犹太人比其他任何人救得都多。义举经媒体披露,国际社会反响强烈,以色列人尤其感动。

近年来,美国海外遗产保护委员会和以色列文化协会,分别在中国上海、以色列特拉维夫和美国旧金山,为何凤山修建纪念碑。维也纳市政府在原中国总领事馆的旧址前用德文和英文镌刻着何凤山的动人事迹。

犹记得,十余年前,耶路撒冷举行隆重的“国际义人———何凤山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石碑上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以色列总理沙龙在纪念碑前发自内心赞美:“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2007年9月25日,何凤山骨灰运回湖南老家安葬。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刻着先生的诗句:“大造生才非偶然,英雄立志岂徒然。而今愿集精与力,万里前程猛着鞭。”

余秋雨特意为其撰写墓志铭:公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西斯狂潮肆虐欧洲,数百万犹太人惨遭迫害。无辜平民死中求生寻找逃奔之路,多国政府慑于淫威拒收犹太难民。在此漫天黑暗间,维也纳一处屋宇灯火犹亮,一位东方外交官争分夺秒发放签证,帮助犹太难民逃到上海和其他地方……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何凤山 辛德勒 生命签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