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小帅谈电影《我11》:我们文革一代很奇怪

2012年04月20日 08:5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早报记者 蔡晓玮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图片取材自《我11》电影海报,右边是王小帅导演,左边是片中那位“11岁的我”。

早报记者蔡晓玮

这一次来到上海,王小帅导演的身份是第九届法国电影展的形象大使。另一方面,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法合拍片、王小帅导演的《我11》也即将于5月11日在内地上映,担任形象大使的王小帅也不忘为自己的新片加紧宣传。

受惠于2010年7月签订的一项合作计划,《我11》的法国上映日期也已经敲定,将于5月9日和法国观众见面。在合拍的过程中,法国政府对艺术片的一些操作手法和政策倾斜也给王小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政府干预而形成的商业片、艺术片、院线之间的平衡和循环。“那中国要怎么办?这就是一个问题放在那里,也是我们个人没法解决的。”王小帅说。

前晚,在等待和有“新浪潮教母”之称的阿涅斯·瓦尔达进行对谈的间隙,王小帅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面对这位84岁还在拍电影的老奶奶,王小帅表示了讶异也透露出羡慕,“法国所主张的这种艺术电影的诉求和工作方式可以让一个导演的艺术生命力这么长,令人惊讶。假如让老太太拍《泰坦尼克号》,她是拍不出来的。拍商业片你没有这个体力,早就把你踢走了。但是她做自己的电影,在海滩上做自己的纪录片,这种她是可以的。这是一种不一样的途径。”

生活要往前走,但作品可以穿越到过去

早报记者: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何平导演曾经透露因为中法合拍操作上的一些问题,你把自己的身家900万元都投入了新片《我11》。现在钱还在电影里吗?

王小帅:现在还在里面。这就要看5月11日上映的时候能不能收回一点钱,回不了的话那就赔一点。不过国外的版权现在还在卖,不至于完全不可能回本。压力并不是那么大。同时,这部片子除了市场,还有别的意义。因为这是一个“三线”题材的影片,作为亲历者,我不做就没有人做。而且国内的变化这么大,老城墙拆了,老宅子也拆了,这些“三线”的老厂,早就被夷为平地了。一些故事和素材再不做的话就更加抢不回来了。

早报记者:我对《我11》选择的时间点特别感兴趣。作为你的自传三部曲中的两部,《青红》还有一个名字是《我19》,选择19岁这个年龄段,而这次是11岁,为什么?

王小帅:我们是1960年代中期生人,跟我们玩得比较好的都是1963年到1966年生的这一拨人。这些人出生后正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奇怪,不像更早的那些人,“文革”发生的时候他们是知青,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们并没有,我们那时是茫然无知懵懵懂懂的少年,对大人的世界并不懂。但是长到了10岁11岁,你回头看,家庭各方面还是受到了影响。所以,固然不知道,但影响仍然在。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合拍片 王小帅导演 我11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