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仅3.27%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官员热衷烧香拜佛
家住大庆的李大娘年迈多病,但她不去医院诊治,而是迷信那些所谓的民间“神医”。结果,钱没少花,病却越治越重。
李大娘的两位在企业机关工作的儿女,按说应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谁知,他们对民间“神医”也深信不疑:“母亲若不信点什么,她早就一命呜呼了。”
就在两位儿女高调声称母亲的病渐好之时,李大娘却病重起来。这次,昏迷不醒的李大娘被邻居送到医院急救,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李大娘渐渐好了起来。
医生对此很是不解:“老太太的病并不重,为何却耽搁成了这个样子?”
遗憾的是,现如今像李大娘这样宁可迷信“神医”、“游医”,也不相信科学疗法的人,在笔者身边并不鲜见。有专家称:“根源是这些人缺少科学素质,因此,也就缺少了正确识别和判断的能力。如果不补上科普这一课,就会付出代价!”
科普之重
我国第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3.27%。这个数字虽然较过去有了提高,但仍大大落后于日本、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国家。
事实上,近年来每一个成为热点的科普话题,几乎都是由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引发的。譬如,“非典”的肆虐,让公共卫生及健康教育成为热点;汶川大地震,引发了有关地震、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热潮;日本核事故及中国出现的“盐荒”,再次掀起一波与核相关的科普宣传;前期出现的N多食品安全问题,则使人们对添加剂倍加关注……
与此同时,诘问之声不断:从三聚氰胺泛滥、绿豆治病到食用盐脱销,为什么总是在问题发生后,专家学者才出来解答?为什么科普工作总是滞后?
而人们更想问的是:张悟本和道士李一等这些伪“专家”,为何能让众多人跪拜信服?为什么其中还不乏名人、官员和科技工作者?
有专家称,之所以有人过分迷信张悟本和李一之流,主要原因是不懂科学!据调查,我国某省有一半以上的公务员相信求签、相面、星座预测、周公解梦等。
赵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某市政府部门工作,一直有升官的想法。可他不在品德上修行和能力上下功夫,而是四处求神算命,每逢出差或游玩,烧香拜佛成了重要任务之一。结果,他非但未求来官运,而且还因迷信丢了“乌纱帽”。
可现实生活中,吸取这位官员教训的人并不多。君不见,一些旅游区一浪高过一浪地大兴庙宇之风,一炷香可以卖到几百元,算次命可以要上千元——只因为,这世上并不缺少愿打愿挨者。
有专家分析说,由于缺乏科学素质,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才会普遍存在。比如,不少富裕起来的人热衷于愚昧迷信活动,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成了伪科学的俘虏,这些都说明,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而自动提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并不代表有基本的科学素质。
一项调查,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一些人的科学素质: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中,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排第三,位居青少年、学生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之后。
可见,有文化有地位,不等于有科学素质。无知,可怕!无科学素质,更可怕!
科普之困
当前,我国科普不仅面临公民科学素质低、渴求科学知识不够强烈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科普资金不足、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场馆少等问题。
专家称,这与一些地方重视不够有直接关系。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但不管怎么说,小视科普工作后果会很严重。因为,公民的科学素质决定国家的进步和前途,必须要把科普工作提升到更高的位置来认识。
此言并非危言耸听。春节期间,笔者回老家,听乡亲们讲述了很多令人揪心的事情。其中有件事情,至今都让笔者无法释怀。
老张是村里的种地能手,几年前他家扣了几亩大棚,种了些村里从来没种过的果蔬。在他的管理下,小有收获,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为了达到与山东寿光大棚那样的效果,老张特意跑到镇政府请农技站的专家帮忙支招儿。谁知,他竟碰了一鼻子灰——原来的农技站没有了,农技人员也都改了行。
据了解,现在农民渴望科学致富的人很多,但就是苦于没有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技术,并且缺乏农业技术培训班。老张说,这么多年他没见过一次镇里的农技员到村子来,自己的土地缺什么营养,该施什么肥,种什么庄稼,都要靠自己、靠过去的老方法,不但粮食产量不高,经济收入也不行。
还有,为了生计有些村民不得不远离故土四处打工赚钱。笔者小时候的一位玩伴说:“打工也要有技术,干纯体力活不但没人要,还赚不到钱。唉,当地要有个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班就好了。”
可问题是,现在的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科普人员和科普书籍。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有科普人员180.84万人。也就是说,全国每万人口中,仅拥有科普人员13.55人。这样一种现实状况,自然无法满足广大公众对科普的需求。
现在做科普最大的困难是科普专业人才的缺失。其实,成为科普专业人才的要求很高,既要有科学背景,又要能写作,更要有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有科研成果。
据统计,2001年至2010年,全国年均登记在册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目前科技资源科普化率较低,大量科技信息和数据,基本处于分散、搁置、甚至流失状态。有些科学信息,包括经验教训,又不能有效地向公众开放。
当然,科普还有个现实问题,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科学素质再高也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变现赚钱。更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没有用,因为它不能消除农药残留,更不能遏制地沟油之类。
因此,从事科普的人积极性不高,献身科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据调查,大庆每年有数十名科研人员退休,但接下来却没有多少人愿意接班从事科普工作。
笔者在大庆几家科研单位随访了几位年轻科技工作者,他们都认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没出息”,搞不了科研的人才搞科普。这一认识无疑值得深思。
有位大学教授的话,同样也须引起关注——他说:“写科普作品无名,科普既不能当研究成果,又不能为提职增加砝码,科普创作的效益还不佳。无名无利,作者很少有搞科普创作的动力。”
我国科研机构缺少专业的科技传播普及部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些单位和部门,总说科普中发了多少书,举办了多少讲座,搞了多少活动。其实,科普工作更应当注重宣传科学精神,以及取得的实效,而不是搞什么形式主义。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