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著名战地记者、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夏迪德去世
安东尼·夏迪德1968.9.26-2012.2.16 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
安东尼·夏迪德(Anthony Shadid)是一位先后在美联社、《波士顿环球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工作20余年的战地记者,他将他极富激情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东地区的战事报道。安东尼·夏迪德将大部分注意力倾注在因战争、宗教、族群及社会阶层问题而饱受磨难的普通人身上,他也看到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能看到的中东现状。
2月16日,夏迪德潜入叙利亚战区进行采访,却因向导的马匹造成的灰尘引发气喘,当地医疗资源不足而不幸过世。《纽约时报》执行编辑吉尔·艾布拉姆森在当晚发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写道,“安东尼死了,他见证了席卷中东各国的政治转型,也见证了处于政府压迫与反对势力之间挣扎的普通民众的苦难。”
夏迪德此前在叙利亚呆了一周,以采集叙利亚自由军及其他反抗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政府的武装分子的信息。阿萨德政府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一直试图采取政策镇压反对派冲突,也严格控制国外记者在该国的活动,但对夏迪德此次在该地的行动,他们并不知晓。夏迪德安排自己和《纽约时报》摄影记者泰勒·希克斯由土耳其非法进入叙利亚,因怕被当局发现,一路上充满了艰险。夏迪德和希克斯乘夜穿过土耳其接壤叙利亚的伊德利卜省山区边境,扒开隔离铁丝网,从地势低洼处挤进了叙利亚,随后骑上能为他们指引方向的马匹。希克斯说,“夏迪德患有哮喘病,随身带有治疗药物。在我们两人准备周四离开叙利亚时,他的哮喘症状复又出现,并最终演变为致命打击。”
其实,就在到达叙利亚的第一晚,夏迪德就因骑乘马匹过敏出现了初步哮喘症状,但在休息一段时间后身体复原。随后几天,夏迪德的哮喘越来越严重,在他们向边境走去时,夏迪德双手抱住了一块石头,倚靠在上面,呼吸急促。“我站在他旁边,问他是否还能撑下去,但他随后就处于昏厥状态了。” 希克斯说,“他渐渐没有意识,呼吸很浅,很微弱,我看着他停止了呼吸。” 希克斯为夏迪德做了30分钟心肺复苏,但没能挽救他的生命。希克斯随后打电话给《纽约时报》编辑,几个小时后他才越过边境,将夏迪德的遗体运到土耳其。
1968年9月26日,夏迪德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俄克拉荷马市,在年轻时,他就能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1990年,夏迪德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政治学和新闻学学士学位,随后加入美联社担任驻埃及开罗记者,他在中东的记者生涯也由此开始。2001年,夏迪德加入《波士顿环球报》,担任伊斯兰事务记者及驻巴格达分社社长。2003年,夏迪德转至《华盛顿邮报》任职。2009年底,夏迪德加入《纽约时报》,担任驻伊拉克巴格达分社社长,并在去年成为报社驻黎巴嫩贝鲁特总编辑。
夏迪德受雇于《纽约时报》,被广泛认为是对该报一次强有力的加盟,而他也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勇敢的记者、敏锐的观察家、精辟的分析家以及抒情诗人。对《纽约时报》的读者来说,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夏迪德对“阿拉伯之春”的近距离报道。也因为夏迪德在黎巴嫩和埃及战事上的出色采访调度,《纽约时报》特将他和他的同伴提名为2012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候选人(该奖将在4月份颁发)。在提名词上,《纽约时报》这样写道:“夏迪德沉浸在阿拉伯地区的政治史和文化中,他很早就认识到,只要君主专制存在,该地区人民惯有的恐惧、消极和绝望就不会消失。他对普通人有着深切同情,为当地带来了诗人的声音。也因为自己的激情和才情,他在战争解析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权威。”
在此之前,夏迪德已两度凭借对美国入侵占领伊拉克的报道而获得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当时夏迪德任职于《华盛顿邮报》。在2004年的颁奖辞上,普利策奖委员会赞扬他“具有非凡的现场捕捉能力,不顾个人安危替祖国被侵略的伊拉克人民发声,宣泄情绪,详细报道了伊拉克领导层被推翻,伊拉克人民生活被颠覆的过程”。而在2010年的颁奖辞上,普利策奖委员会则赞扬他“为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伊拉克人民及新领导人处理战争遗骸并重建家园写下了一系列丰富而优美的报道文字”。2007年,因对黎巴嫩战事的报道,夏迪德也入围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因工作而遭遇的人身伤害、骚扰以及逮捕,对夏迪德来说并不陌生。2002年,担任《波士顿环球报》国际记者时,夏迪德就因走在约旦河西岸的拉马拉城镇的街道,肩膀中枪。2011年1月,在开罗人民抗议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的游行中,夏迪德不断被穆巴拉克军队追逐。面对警方的突袭,夏迪德不得不用身体保护存有战争资料的电脑。2011年3月,夏迪德和另外三位《纽约时报》记者史蒂芬·法雷尔、泰勒·希克斯和林赛·阿德里奥,在利比亚阿贾比亚市报道民众对卡扎菲的反抗时,被卡扎菲亲政府势力绑架,被监禁虐待6天后才被释放,而他们的司机穆罕默德·萨格洛夫不幸身亡。同年,叙利亚当局强烈谴责了夏迪德对当地的报道,但夏迪德还是越过边境,采访了抗议者。
在去年12月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节目采访时,夏迪德谈起自己此前曾从黎巴嫩开着摩托车穿越一片崎岖山地进入叙利亚,他说,“我觉得叙利亚很重要,但没人去就不会有贴近事实的报道,我觉得我有必要为此冒险。”“他对中东地区有着深刻而精到的理解,”《波士顿环球报》编辑马丁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他将国外媒体的力量带入当地,切实了解民生疾苦,这比什么都重要,因这不仅仅是国家外交的问题,而是关系一群人的生命以及他们的生活如何被世界性事件影响的问题。”
夏迪德生前写过几本书,分别是《先知的遗产:暴君、民主党人和伊斯兰教新政治》(2001年出版)、《夜幕降临:美国战争阴影下的伊拉克人民》(2005年出版)以及《石头房子:关于家人以及失去的中东记忆》(该书将于今年3月由霍顿米夫林出版社出版)。他对散文式书写情有独钟,在《石头房子》的开篇,他描述了自己2006年夏天所见到的黎巴嫩被以色列空袭的情景,“有些痛苦是无法用几句话来概括的,在中东记录战事、死亡和幸存者已成为我的日常生活,其中绝大部分事件都不为人所知。在黎巴嫩卡纳镇,以色列扔下的炸弹将正在工作的人们炸得四处飞散,我们看见死者躺着、站着、坐着,虚弱的眼睛还在环顾四周。这座村庄,它曾经所拥有的声音和故事,盘子和碗,字母、语言和历史,已在一瞬间,于这样一个安静的早晨灰飞烟灭。”
夏迪德从不害怕因为行文措辞中的一个短语、细节或引言和编辑争得面红耳赤,他认为维护自己的观点至关重要。他为《纽约时报》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发表于2012年2月9日,是关于利比亚民兵取代卡扎菲成立新政府的动荡局势幕后观察,全文约1600字,是典型的夏迪德简明犀利的行文风格。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