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中华经典老师找不着门路?实则为人师表功底不够
2006年8月8日,第三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600多名少年齐声诵读《礼运大同》、《弟子规》、《大学》、《老子》等经典篇目。经典诵读重在内容不在形式,若读不进心里去,扮鬼扮马又有何用? 徐琦/CFP
羊城晚报记者陈晓璇
实习生郑礼军
时下,让孩子学习中华经典已形成一股热潮,然而,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却感到压力巨大,缘于他们找不到传授经典的“灵丹妙药”。日前,在广州市购书中心举行的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研讨会现场,老师们对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琴的“经典素读教学法”充满了期待,他们期许从中获得教学的“法宝”。那么,中华经典教学该怎么教?素读是否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困惑:传统教法学生不感兴趣
在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研讨会现场,来自广州市天河区教育界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忙于向专家学者求教中华经典教学的方法。据老师们反映,传统的授课方法似乎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也仅停留在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天河区银河小学的邱老师告诉记者,中华经典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注重对诗词歌赋、名篇等的字面解析,对作者的思想等进行概括,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诗词基本上靠死记硬背记下来,要记得牢固就有困难。
记者调查了解到,老师们为了让授课更有趣味,让学生喜欢经典,经常在课余时间参加教学方法研讨会学习,各类专家、学者、教授的讲座都去听。有些老师为了求得“法宝”,还跨省跨市去调研学习。在当天的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研讨会上,就有来自佛山、顺德的中小学老师慕名前来“取经”。
方法:“不求甚解”只管吟唱
研讨会上,被媒体称为“成功解决了百年来经典教学课程化问题的第一人”的陈琴与教学工作者、家长、学生分享了其开创的“经典素读”教学法。当陈琴用范仲淹的《渔家傲》为教师们演示其“素读”教学方法时,全场的老师、学生们也熟练地吟唱起来。
据了解,“素读”教学法就是对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进行概括,不要求学生理解含义,而是大量纯粹地去读去记诵。陈琴的“经典素读”教学法是将中华经典中的诗词歌赋曲等与音乐结合起来,通过音律吟唱的形式将“经典”颂唱出来。
“这种方法很受学生的喜爱,很多老师现在也开始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天河区洛城小学的杨老师说。她表示,今天许多老师来到现场就是想看看陈琴老师的风采,跟她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交流。银河小学的钟老师表示,在苦于教学找不到“北”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法值得去尝试。
专家:方法不是问题关键看功底
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所所长曾大兴教授接受采访表示,“素读”是个好方法,就好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小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虽然不理解字面意思,但是长大后就会慢慢领会到。但另一个问题是,很多语文老师功底不够。
“一个没完整看过《红楼梦》的老师去给学生讲‘宝玉挨打’,他能讲成什么样呢?”曾大兴举例说。他认为现在的语文老师太迷信专家,到处寻求教学方法,今天试试那个,明天又尝试那个,这给自身造成了混乱。现在的语文老师把文学教成语言课,而教师本身的语言积累薄弱,理解不够透彻,打断了审美的连贯性,所以课程才会讲得无聊。
关于中华经典教学该怎么教这个问题,曾大兴说,“千个师傅千个法,关键还是积累,打好功底”。他指出老师们追求教学新招数,仅有方法是没用的,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习惯,长期积累,要和风细雨,引导学生兴趣。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