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北岛对自己的诗句已厌恶 创办《今天》与妹妹的死有关

2011年11月14日 08:2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吴小攀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2

把散文停下来

重新转向诗歌写作

《回答》这首诗太受关注了,很多人见面就会背前面这两句,对我自己来说已经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

羊城晚报:我在1985年左右读到您的《回答》一诗,非常震撼。当时这首诗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过去了这么多年,您现在怎么评价自己的这首诗?

北岛:《回答》最初写于1973年,大家现在看到的最后的正式版本发表于1978年年底《今天》杂志的创刊号上,1979年3月被《诗刊》转发了,当时《诗刊》的印量可能超过百万份,所以这首诗的传播和《诗刊》的转载有关。从初稿开始也可以说是三易其稿吧,1976年“四五运动”时期做过一次修改,到最后1978年才改定。这三稿差异还是挺大的,原来的更个人化,后来的定稿跟1978年整个中国处在一个转折点上有关系,所以最后站在一个中国和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有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这首诗太受关注了,很多人见面就会背前面这两句,对我自己来说已经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其实诗人不愿意被反复、重复地引用,而且我自己觉得这首诗的头两句是这首诗的败笔。这首诗在我的写作中还是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我的一个特殊时期,但是它不能代表我整个的写作风格,我认为我后来的诗歌其实远远超过这首诗。不过现在人们还是常常提到它,我认为这和现代人诗歌阅读的停顿有关———其实,人们在80年代之后普遍不读诗了,因为社会转型,商业化席卷中国之后,很多人的兴趣开始转移,读诗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总体来说读者的阅读停止了,被时代“冷冻”了,他们只记住了这两句。所以我也不责怪读者;对于诗人来说,诗人的写作其实是不太考虑读者的。

羊城晚报:一个普遍的说法是,青春年少的时候比较适合写诗,中年五味杂陈比较适合写散文,老年适合写娓娓道来的小说。2007年定居香港前后,您出版了很多散文集,现在的写作是不是已经由诗歌向散文转变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北岛:写散文其实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与自己面临的生活压力有关,我当时在美国,1997年我失去了工作,而在此之前就开始为美国之音写散文《作家手记》,写完之后通过电话录音,然后广播。所以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基本上是靠写作为生的。而且,我在海外的特殊经验是很难用诗歌表达的,所以散文给我提供了另一种表达的可能性,那么自己也就慢慢开始投入到散文写作当中了,甚至到后来没有了经济压力的情况下也还在写。所以,从那时起到今年年初十几年的时间都是在写散文,这期间的诗歌写作可以说是放慢了,并不是停止,现在我又重新转向诗歌写作,把散文写作和专栏基本都停掉了,除非是有感而发或者是某些特殊的情况。

写作其实会有一种惯性,会进入一个很轻松、很舒适的状态,应该对这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保持警惕。散文写作对我本人来说已经没有足够的挑战性了,所以现在是刻意地把散文写作停下来,而转向诗歌。

羊城晚报:您现在写诗的感觉,包括关注的焦点、主题之类,跟年轻的时候还一样吗?

北岛:肯定是有变化,因为生活的阅历、语言的经验都在发生变化,包括在体例上我也在进行一种新的尝试,比如我现在开始写长诗。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北岛 诗刊 今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