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是剽窃还是学术失范 这是个问题吗?
2010年04月21日 14:03 南都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剽窃,还是学术失范?

争论很快淹没了天涯、关天茶舍等各大思想论坛。仅以豆瓣小组为例,除“汪晖”组外,“读品”、“读书”等小组首页上的话题也全部被汪晖事件覆盖。“挺汪”和“反汪”网友各自为政,激辩不已。一方面,“反汪派”不断提出汪晖抄袭的新证,网友欧文、VIVO等发掘出《反抗绝望》抄袭所涉对象还包括李龙牧、陈瘦竹等作者的论文以及英国学者麦克莱伦(D.Mclellan)的著作。另一方面,一些关于此事讨论的言辞激烈的帖子频频被删。网友心岳曾在“中国思想论坛”发帖转载王彬彬文,帖子立即被删,甚至很快被禁止发言。该论坛的回应是:“事件在学术界已澄清,论坛希望冷却有关讨论。”

“学术界效率好高。”心岳感叹。

在各种为汪晖辩护的声音中,“往复论坛”上ID“孟繁之”的声音也相当抢耳:“我觉得这事倒反映了汪晖早年做研究生时的刻苦用功,这做卡片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毕其功的。”

对于这个以北京高校教师注册为主的史学论坛上出现如此言论,“反汪”派网友大呼“学术堕落”。

“为汪晖辩护的人根本拿不出证据嘛,我们一直在拿证据,他们呢,一直在考察我有什么动机、什么阴谋、什么派系之争,这些都是‘文革’式的语言。”王彬彬对《南都周刊》记者说,“我有什么好怕的?我太不怕了。”

“我本意是引起学术界讨论,汪晖也说让学术界澄清,但现在学术界讲的什么80年代学术不规范、技术失误,这些名词都是蒙大众、蒙学术圈外人的。学术圈里谁不明白啊?这就是抄袭。”

在对汪晖是否抄袭的界定上,多位学者都提到了“80年代学术不规范”的说法。按照社科院研究员赵京华的说法:“汪晖这本书写于上世纪80年代,而学术界严格地讲究学术规范是90年代以后的事。”

“我也是80年代读书的人,说80年代没有学术规范是侮辱我们这一代人。”王彬彬对于这种说法非常不屑,“80年代陈平原、李泽厚等人的著作无论引文、注释都相当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被指剽窃的《反抗绝望》199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在大陆出版,仅仅过了几个月,汪晖主编办起了《学人》杂志。首次在大陆提倡“学术规范”的,正是这本《学人》。

“退一万步说,我读的是2000年经汪晖亲自修订的版本,80年代的学术不规范问题,经过多次修订,到2000年难道还没有改正吗?”

“如果是说成文的、严格的学术规范,中国学界到现在也没有建立。”同济大学学者王晓渔告诉记者。在西方,学术著作和论文的体例格式都有一套非常严密的规范,有时研究生只因十几个字母的定语就必须重改整篇报告,《芝加哥手册》或《MLA》指南是人人案头必备书。“但现在我们讨论汪晖的事情,说的是一个人有主观意图的抄袭,这和学术规范成不成文基本没有关系。”王晓渔认为。

在记者就此问题向十多位学者咨询,除秦晖和许纪霖拒绝接受采访外,包括徐友渔、崔卫平、傅国涌、张闳、萧功秦在内的近十位学者均表示,80年代没有学术规范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80年代的小偷就不是小偷吗?”徐友渔反问道。“现在,人们不追究小偷,反倒追查那个抓小偷的人,质问他有什么动机。”

傅国涌则表示,王彬彬做的是完全正常的学术批评,学界应该给予赞赏。“有人说他不通世故,但是现在我们就缺他这样傻的人。”

“学术规范一直都有,这是做学问的人的常识。”63岁的学者陈家琪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当然现在,学术抄袭跟学术利益相关。现在的学术利益比80年代大很多,学术制度很成问题,逼得一些人不得不去抄袭。”

“学术不规范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辩解,和网络上大部分辩解一样,这是狡辩。”同样研究鲁迅的学者止庵提出了和钱理群们不一样的看法。“其实我不觉得汪晖这次抄袭的情况本身是大事。真正的问题出在学界和读者对这事的反应上——在郭敬明身上出现过的事现在又出现了一次:你抄,我也拥护你。”

“现在这个世界变得没有是非了,黑白不分。网络上的狡辩我看着很好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洪鹄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