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30日,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22个国家的100余位电影人,在北京新东安影城观看了60部中国最新国产影片。这已经是“北京放映”第十三次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搭建起展示平台。
2008年,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令人欣喜。当年生产的406部影片中,45部走向海外市场,并取得25.28亿美元的海外票房成绩,占国内总票房的40%左右。然而,这一海外票房成绩,仍不到同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的3%。
中国电影究竟该如何与海外市场对接呢?
降风险 扩份额
合拍片成“走出去”主力
非商业性展映、商业性输出、合作拍片、电影频道海外落地,是目前国产电影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四种途径。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喇培康认为,中国电影只有通过企业营销进入海外主流院线,才能有效“走出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合作拍片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集中优秀资源,降低市场风险,扩大市场份额;同时,海外先进的电影理念和制作手段,也能大大提升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
事实上,合作拍片也是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以2004年为例,英国生产了132部影片,合拍片占64%;意大利生产96部影片,合拍片占40%;法国生产203部影片,合拍片占36%。而当年中国生产的212部影片中,合拍片仅占18%。2008年的406部影片中,这一比例不增反降,仅有10%。
与此同时,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合拍片在海外的单片收益不断增加。2008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的25.28亿美元中,合拍片收入所占份额高达95%。“这说明,中国电影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发展合拍片。”
然而,合拍片“怎样在文化认同、国家形象、审美需求等方面,尽量保有大陆的市场需求”,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电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指出,境外投资方过分强调海外市场,境内投资方往往有所妥协,直接后果就是国内市场的巨大牺牲。
明确定位和题材
用柔性表达讲好故事
作为世界电影输出第一大国,美国近年来在海外取得最佳成绩的影片,主要集中在大制作的年代戏、超越现实的神幻题材,以及以“007”、蝙蝠侠、蜘蛛侠等为代表的类型片。对此,清华大学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建议,“要成功进入海外市场,题材选择要有明确定位。”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也深有同感:“我们的电影在创作之初就必须找到明确的市场定位,主攻国内,还是锁定海外,这直接决定了题材和艺术表达方式的选择。”
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骆思典也指出,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拍摄的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尽管在中国大陆取得了有史以来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但与全球范围内同期上映的《飞屋环游记》和《无耻混蛋》等影片相比,“票房成绩就不足挂齿了”。他说,“政治色彩过于浓厚,会削弱它的国际竞争力。”
2002年,《英雄》以2100万美元向米拉麦克斯公司售出在北美、拉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非洲发行的版权,美方安排在2031块银幕上映,连续两周蝉联票房冠军,总票房达3525万美元,被美国媒体评价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直至今天,武侠片仍是海外市场上表现最出彩的中国电影题材。“依靠武侠片打天下的格局,可能还要持续下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说。
尹鸿认为,中国电影要让更多海外观众接受,还必须完成从“全功能电影、民族电影”到以娱乐功能为主的电影的整体升级。他将此称为中国电影从“1.0”时代向“2.0”时代的跨越。
“现在的观众不会主动花钱到电影院受教育,”他说,“观众希望在电影院中获得的是健康、轻松的娱乐。这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柔性表达,练就讲故事的本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