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视点
儒学的当代使命是什么
——纪念孔子诞辰 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
-如果说欧洲第一次启蒙的口号是“解放自我”,那么新世纪的第二次启蒙的口号则是尊重他者,尊重差别。
日前,为纪念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学术研讨会”。
面对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儒学文化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理念、智慧及解决之道?如何通过多元文化的对话和融合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如何使传统的儒学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来自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位儒学界知名学者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研讨。
正义秩序:儒学的价值追求
价值是人之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也许动物只有本能而无价值,人却不能只靠本能生存,而必须要在生活中实现价值。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那么儒学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呢?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中英教授认为,人的社会是由小而大,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的需要而演进的。但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脱离维护社会存在的正义秩序,也就是必须紧密切合人的生命与人的知识而发展,即使道义也是建筑在生命的需要与知识的需要之上的。
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必须要有一个维护生命秩序的知识体系,一个维护知识体系的道义体系。当然,今天的人类历史还没有发展到这样一个能维护生命与知识的正义体系,使人们在生活中可以享受和平、安全与生活的福利。但充实生命,开拓知识,可以进一步来完善我们的社会及其道义的秩序。完美的社会是可以追求的,也是可以作为目标来现实的,至少是我们生活的动力与生命的价值所在,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儒家的信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信念。
成中英说,在多极矛盾冲突中为全球化的世界促进和平秩序,在经济萧条与金融萎缩的危机中提供信念希望与实质的关切,重建经济伦理,为人类的生态环境恶化提供出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就是儒学的当代使命。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在《论儒学的复兴》的主题发言中则明确指出,“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丁乙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