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到底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这是中国图书商报在近几年多次关于"传统文化热"的报道中,一直追问的命题。尤其是当下金融风暴肆虐、人人自危之时,许多人纷纷回归传统文化,希望能寻找到出路。
近两年,易中天不遗余力在推广传统文化,今年出了两本关于先秦诸子的书,一本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本是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我山之石》,他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先秦诸子留下的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应对变革的思想方法。有了这些思想方法,我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对话由此展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次,我们的讨论仅仅停留在书的层面,无关八卦,无关争议,无关是非。
易中天:我想把思想讲得跟故事一样好
□采访人谢迪南(商报记者)
■受访人易中天(文化学者)
《我山之石》比《品三国》好
□易老师,读完了《我山之石》,我对它的喜爱甚过《品三国》,因为感觉阅读的收获更大,跟我有同感的人不少。您自己怎么来评价这部作品?
■我也认为《我山之石》比《品三国》好。首先书的内容不一样。三国这段历史,当然也可圈可点。但总体上说,只是大历史中的小插曲。先秦诸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所处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思想则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其思想价值要远远超过三国人物。其次,从阅读价值上来看,《品三国》以讲故事为主,附带讲一点道理,暗示一种思想方法。遗憾的是,很多人只听了故事,而把故事后面的思想和思想方法丢了。《我山之石》基本上直接讲思想、讲方法,更有价值,行文也更精炼。
□今年元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与《我山之石》都是讲先秦诸子思想,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两者分别有什么特色?
■我把《我山之石》称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快捷版"。打个比方,后者是"大规模作战",前者是"轻骑兵突击"。它读起来更轻松,也更流畅,可以直奔主题,直接接触先秦诸子的思想。而且,为了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就必须用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概括和说明。这又必须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反复咀嚼,加以提炼,结果它的思想性反而强了。不过这样一来,一些内容就只好忍痛割爱,学术上的来龙去脉也无法交待。这是《我山之石》不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地方。我的设想是:只需要基本了解先秦诸子的,请读《我山之石》;希望了解得详细一点,请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需要深入了解,有所研究,请读原著。
□是否这两本书传达的写作初衷是一样的呢,都是为了解读传统经典?亦或是您在《我山之石》中寄寓了更大的"野心"?
■希望解读经典,更希望启迪智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侧重解读经典,《我山之石》更侧重启迪智慧。
□《我山之石》中一问一答的方式很新颖,抽丝剥茧地还原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历史情景与思想,当时怎么决定采取这种体例?对于大众阅读的好处是什么?
■就是为了启迪智慧。智慧和知识是不同的,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只能启迪。谁来启迪?当然是最有智慧的人。谁最有智慧?当然是先秦诸子。怎样让他们来启迪我们的智慧?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争论演示一遍。所以我在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就没有采取一般哲学史教科书的结构,比如"孔子的思想"、"韩非的思想"等等,而是"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但是,先秦诸子的直接对话很少。他们往往是不同时代的,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但没有见过面,不可能设计他们来讨论。这就必须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个对立面,一个传播当中的既是接受者也是提问者甚至是反对者、质疑者的这样一种形式,因此我采取了对话体。此外,也是为了提倡讨论。我们现在缺少讨论,缺少讨论的氛围和习惯,要么是各人说各人的,要么就是相互对骂,而现代教育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重视课堂讨论。我在《我山之石》这本书中讲得很清楚,不要以为先秦诸子的思想或者他们的某些格言拿过来就能用。百家争鸣的可贵既在"百家",更在"争鸣"。继承这笔遗产,不是要评价谁是谁非,更不是要争个高低输赢,而是要学习他们如何讨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先秦诸子的思想是"磨刀石",所谓"刀"就是我们的头脑,"刀"和"石"要磨才能锋利,思想要碰撞才能产生火花。
□在《品三国》很火的时候,大家都说您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如果说是历史使您的故事生动的话,那么解读先秦诸子思想时,是否也调动了您讲故事的能力呢?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思想,把思想讲得跟故事一样好听,是我的努力方向。
凤凰读书连载:《我山之石》
相关阅读:
评论:
易中天"狂砸"主持人 扮演万金油很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